作为一家特钢材料生产企业,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控股)是山西省晋中市唯一一家包含焦化、炼铁、炼钢和轧钢的特钢联合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优化产品结构,丰富品种钢种类,实现钢铁产品主要为优特钢的发展目标。
日前,记者走进安泰控股,了解该公司在产品研发和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亮点工作。
产品研发多点开花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泰控股紧紧依托高线+大盘卷和H型钢两条生产线,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目前生产的产品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得到了下游客户的好评。
该公司的线材主导产品冷镦钢系列主要用于生产紧固件及异形件用钢,ML08Al、SWRCH22A、 SWRCH35K、 ML40Cr、50BV30、ML15Al、SWRCH6A、SWRCH10A、SCM435、SCM440等产品在永年、海盐、娄底、广州等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质量稳定,客户使用后反映良好。该公司另一主导产品40~82B硬线,主要用于生产自行车辐条、伞骨、弹簧、钢丝绳、钢绞线等,在重庆、成都等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客户反映性价比较高。弹簧钢65Mn、60Si2Mn、55CrMnA、锻造法兰用A105、C22.8和铁路支撑座用Q235D等附加值较高的外销钢坯,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实现了高线产品向高强度、合金钢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扩大H型钢产品的销售范围,结合市场需求,进行H型钢产品欧盟标准CPR体系的认证。
此外,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高端稀土冷镦钢项目;与安徽工业大学合作《近终型薄腹板异型坯连铸中间包换包技术开发研究》项目;与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计划3年内打造出三大系列双高产品,新开发六个新产品,提升企业整体研发水平。
推动知识产权应用落实落细
近年来,安泰控股在知识产权应用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围绕“做精、做优、做特”发展目标,从钢材生产线投产之初就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成立研发团队,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研发人员多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占领市场,巩固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该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以技术中心为主导开展公司的研发活动。以科技推广作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建立了《新产品开发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聘用管理实施细则》等。
截至目前,安泰控股拥有专利9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3项。技术与主营产品密切相关,已通过成果转化应用在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和生产现场。如“一种优质高强度冷镦钢及其生产方法”“一种热轧H型钢翼缘选择冷却控制方法”“一种转炉炉口喷雾抑尘装置”“一种可检测铁口深度的开铁口机”等专利,对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技术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安泰控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技术的运用,我们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产品质量和先进性方面也取得了大幅提升。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和运用,提高了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使我公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保证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举例来说,针对盘条夹杂物较多且成不规则现状,导致冷镦性能不稳定的问题,通过优化成分设计,在LF精炼炉增加Al、Ca和RE含量,细化晶粒,对夹杂物进行变性处理,降低夹杂物的含量,减轻夹杂物对冷镦钢的危害性。采用《一种优质高强度冷镦钢及其生产方法》《一种含钛和硼热轧低硬度的高强度紧固件用钢及其生产方法》等专利技术后,安泰控股相关产品的质量稳定,强度和硬度适中,用户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销售量较上一年提高60%。
延伸特钢材料产业链
下一步,安泰控股将充分发挥安泰特钢产业“头雁”效应,积极带动我省上下游产业链聚合发展,使链上企业环环相扣,彼此支撑,相互赋能,形成特钢材料产业集群,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延伸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在特钢深加工及应用领域,为机械、汽车、铁路、船舶、石油、化工、电力和军工等领域伙伴提供高端先进材料,围绕钢结构等配件技术研发、生产、检验的生态体系,以生产和技术研发为支撑,规划绿色建材深加工产业,强强联手,跨产业、跨界面融合,共建共享,延链建群;抢抓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风电装备产业链、氢能产业链、光伏产业链、现代医药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合成生物产业链等其他九大产业链发展机遇期、窗口期,为其他产业链上投资者提供钢铁及新材料一站式解决方案,借链延链。
强基强链,创新赋能。安泰控股将充分发挥我省矿产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上游原料资源向下游延伸至终端产品,形成全产业链的联合体系,配置上游煤矿、铁矿空白资源,重点推进1860m³高炉及配套设施技改项目、安泰型钢120万吨/年绿色建材中小H型钢等项目建设,确保产业资源接续和绿色低碳发展布局,强化要素资源配置,保障特钢产业链原料供应安全。
本报记者余嫱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