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讲述

今生来世普洱情

——“三晋普洱茶王”曹六荣先生的茶“普”人生

  早闻太原有一位紫砂壶收藏家,又是普洱茶鉴定专家,还素有“三晋普洱茶王”之美誉,他就是在山西茶界颇有名气的曹六荣先生,近日,记者怀着敬仰之心相约在他的茶斋,在品茶论茶的“茶言茶语”中了解曹六荣先生的茶“普”人生。
  曹六荣,号“归真茶室·普洱斋主”,生于山西定襄县晋商家庭。曾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从业印刷、摄影等,喜好收藏,自办三晋“归真茶室·普洱斋”。上世纪90年代初,从他习茶并加入湖北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开始,便正式走上了茶“普”之路,考取高级茶叶审评师职业资格证书和茶叶审评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又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茶叶审评专家。目前,他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近三个小时说茶论茶,记者所看到的曹六荣,“痴”心一片向普洱,对于普洱茶的钻研和茶语人生,更是尤为精深与独到。

会客茶斋 喝茶论茶

  走进曹六荣的茶斋,目之所及的是形态各异的茶具,种类繁多的茶叶,品类齐全的茶书。茶斋的会客间,一张红木大茶桌,数把木制座椅,一套普洱茶具,再煮一壶普洱,酽酽的茶香中,从形到味到言,纯粹是茶的世界。
  这个茶斋,是曹六荣与普洱茶友们聚会之所。记者落座茶桌前,已有四位茶友在品茶,清一色的年轻人,足见曹六荣内心充满青春活力。“来,先来一杯普洱,无论你有多渴,三杯过后,保管你口舌生津。”曹六荣推荐道。茶香氤氲中,喝茶,品茶和论茶,曹六荣和四位年轻的茶友,完全是“茶言茶语”,让记者这个门外汉有点不知所措,更不知该从何说起。
  当曹六荣给我们倒上一杯茶,记者试着品茶,有点苦。随后,他将茶壶内的茶兑水,又将兑水的茶,给记者和几位茶友一一倒上,再让大家品茶,此次苦茶马上变成了甜茶。
  “虽同一款茶,一甜一苦。但好茶苦不过喉,涩不顶嘴。若茶苦,兑水,茶就会甜。”曹六荣又开始了他的“茶言茶语”,“泡茶不允许兑水,是因茶不好。一个好茶,是可以兑水的。有一种茶叶,一片叶子可以泡一天的茶,一天中,茶味不减……”曹六荣给大家边倒茶边讲述着,他从古树普洱到台地茶,从观茶汤到品茶味,从怎么品到品好茶……一言一语中,都散发着他无尽的神采与魅力。

与茶结缘 最爱普洱

  曹六荣坦言,自己是先喜欢上茶具,之后才爱上茶,从此他与普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谑说:“我每天不论忙闲只做三件事:忙时是吃饭、睡觉、喝茶;闲时也是吃饭、睡觉、喝茶。”随即,他爽朗的笑声洒满整个茶斋,大家被他的幽默风趣逗得开怀大笑。
  之前曹六荣多喝绿茶,在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接触普洱茶。“普洱茶产于滇南澜沧江流域。过去,茶民将采摘的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叶,杀青后在太阳下晒干,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型,制成紧茶,然后由马帮运往远方。其间,为防止茶叶干碎和包装方便,会对茶叶喷洒少量清水。这样一来,茶叶在漫漫路途上便发生了缓慢的冷发酵,形成了特别的后发酵茶,别的茶品有一定的保质期,而普洱茶却是越陈越香。”曹六荣边介绍边把泡好的茶给大家斟上,“正是这种独特的成茶方式,使得普洱茶成为一种可以收藏的茶品,兼备饮用和收藏双重价值,人称能喝的古董。”
  接触普洱茶后,曹六荣便痴醉于普洱茶的世界。在“晋商茶道文化节暨2005三晋茶业激情人物表彰会”上,曹六荣因积极推动和宏扬山西茶文化上的杰出贡献而受到表彰。
  2005年5月25日,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云南马帮茶队途经太原,在与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希望工程”爱心收藏普洱茶纪念活动上,曹六荣一口气买下了110块普洱茶,在山西茶界一度被传为佳话。由于他收藏的普洱茶品种和数量最多、收藏的普洱茶书籍最全、收藏的普洱茶具最丰富而被誉为“三晋普洱茶王”。
  好茶者通常视茶如珍,正是由于对普洱茶的深刻了解,让曹六荣痴迷于普洱茶,钻研普洱茶,收藏普洱茶,曹六荣遍访全国广收普洱茶品,整个茶斋都是各品种的普洱和与茶相关的书籍。
  在曹六荣的茶斋一长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按类别精心装订成套有关茶叶的期刊杂志,每本都装有塑封袋,可见曹六荣因爱茶而珍藏茶书,他一本一本地给记者翻看,这些茶杂志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且全部都是创刊号,如今许多已成为孤本。采访中,曹六荣还特意拿出了一个未开封的“铁冠音”茶,从它的铁皮包装盒上可看到,那一段特殊岁月下的“铁观音”历史。
  曹六荣先生说:“茶品如人品,只有拥有爱心,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普洱茶的陈韵文化和人生哲理。”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有着千年文化的生产饮用普洱茶历史,由于具备独特的加工工艺、发酵方式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使得普洱茶占有了茶饮中独树一帜的位置。从品茶到认知普洱,从受益到推广普洱茶,从痴迷到遍访全国广收普洱茶品,一路走来,曹六荣认为普洱茶给了他很多:健康、朋友、修养等。

茶悟人生 人生如茶

  “好者好也,好者好也”,这是曹六荣先生由茶而悟的经典茶语之一。同样装一桶茶,茶叶装的多,是好茶,茶叶装的少,则次之。一般而言春茶要重,夏茶要轻。这是因春茶经过了冬的蛰伏,内涵的物质要更多。同样的一片茶叶,春茶的比重比夏茶大。
  采访中,曹六荣又一经典茶语是:“不苦不涩不是茶,不苦不涩是好茶。”苦涩是茶叶的基本口感,但也有一些茶,由于工艺制作的原因,把苦涩给加工到难以感觉得到。茶叶带有“苦涩味”的原因主要是茶叶自身的苦味物质、涩味物质作用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直接定义为不好,带有“苦涩味”的茶,往往是好茶。这是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来决定。茶叶的苦味物质有:咖啡碱、可可碱、茶碱、花青素、苦味氨基酸等物质。
  茶如果不苦,便会觉得淡;茶如果不涩,便会觉得弱;茶如果不鲜,便会觉得闷;茶如果不甜,便会觉得难喝。喝茶,有两种姿态:拿起与放下。一拿一放间,那便是人生。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等回味时,才明白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
  多年以来品茶中,曹六荣也悟出一个人生道理,品茶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的一生就像制作一块普洱饼茶,历经寒暑变迁,最终成就。同样,茶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工具。“以茶会友、以茶为媒。”曹六荣始终相信,茶叶是最好的纽带,可以破除人们的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曹六荣说道,他于茶之江湖中,以茶交友,品茶度人。

  本报记者阎建军 康建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04期

  • 第2023-03-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