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范福田,常常忆起抗日烽火年代和解放太原中血与火的激烈场面,时时念叨着在中条山战役、太原战役中血洒疆场的成千上万名革命英烈和民族英雄。
父亲1924年9月出生于山西襄汾县南辛店乡东徐村,因家境贫寒,在他12岁时,父母因病先后去世,继父范雪明1936年3月离家出走,随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十五军团参加东征回师陕北延安,只好投身姑母家生活,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经邻居老大妈和继父范雪明推荐,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总队徐积璋手下任总队长,并在山西襄陵、汾城、新绛、芮城、稷山、夏县一带参加抗日救国宣传,自编小品,制作编印宣传资料,以唤起民众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于1938年12月参加抗日初期著名的中条山战役,负责教导二师军士二团(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19军70师205旅)战地救护工作。在此战役中数千名官兵与日军浴血奋战七天七夜,徐积璋少将在与日军激战中因头部中弹以身殉国。不久在牺盟会成员205旅老连长孙俭武的推荐下西渡黄河赴西安军医学校进修和以优等生学员身份派遣选送到联勤总部负责的孝义、晋南一带任医务负责人,并对革命圣地延安抗日军需物资进行划拨。抗战胜利后由医学家、山西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孙东元推荐到川至医专进修。1949年初在张步峰、方欣甫、解放军二六四医院儿科数授常风章领导下,参加太原战役并编入解放军62军184师救护队任负责人,直接领导900余名医护人员负责太原南半城攻城部队战地救护、抢救伤员工作。
1949年5月以后在太原市领导王大任、刘振华等有关领导安排下,负责山西公学的医务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各类人才做了积极工作,同年7月任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公安局医务所所长,负责全面医疗工作,所辖医护人员3000余人,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筹备山西省公安系统的医疗机构,同时对山西大学医学院和太原市的医疗机构筹建进行了综合协调,先后培养了中医科、内科、儿科等一大批业务骨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参加了山西省政协、太原市政协的筹备工作和担任第一届政协委员。1952年12月29日被中共太原市委授予“第一次模范宣传员代表”荣誉称号。1959年受到了在太原视察的陈毅元帅亲切接见。上世纪60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受迫害返原籍工作,期间先后组建了县、乡、村医疗机构,并为群众治病,历年评为“人民的好医生”“模范赤脚医生”等光荣称号。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和国家卫生部黄树则副部长的关怀下,与晋南35名老干部一起平反昭雪并恢复原职。1988年9月离休。1982年11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省级劳模待遇)。1991年7月,被国家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二级金盾”荣誉章。父亲在国家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在共产主义旗帜和革命进步思想的感召下,毅然奔赴革命战场。尤其是在“七七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1938年12月随徐积璋少将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战役,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于捍卫了国土。太原战役中,曾任解放军62军184师团职军医,积极参加战地救护工作,随后参加了太原市军管会医药组的接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2005年2月父亲的事迹被编入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将士风云录》第979至980页,其追随的徐积璋少将于2015年8月24日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父亲的事迹先后得到了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华、王大任、郑林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范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