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理论探索

以环境描写为视角分析《子夜》中的颓废气息

  摘要:小说《子夜》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物质繁荣和都市奢靡生活的表象之下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及一批小资产阶级分子在与买办阶级斗争中心灵的迷失以及苦闷和彷徨。作品中传递出的俞渐浓郁的颓废气息和色彩离不开文中大量对天气变换、都市风景、花园庭院等细致的描摹和渲染,本文旨在找出这些环境描写继而从中分析小说中透出的颓废气息。
  关键词:《子夜》颓废气息 环境描写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瞿秋白把它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为主线,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核心,真实地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恢弘的气势和无处不在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同时在命运的演进过程中愈发透露出弥漫在上海这个半封建半殖民的都市社会生活中的颓废气息,带有着强烈的幻灭感。

一、颓废气息初显——都市全景的勾勒

  小说开篇通过描写种种外滩景色例如:“闪烁明灭的霓虹灯广告、飞驰而过的电车、浦东的洋栈”等勾勒出了这座现代化的都市,继而又通过吴老太爷这个信奉封建伦理道德的乡下地主的视角来进一步展示上海的光怪陆离:“亮着灯光的窗洞、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平地拨立的路灯杆;衣着紧身薄透的二女儿、黄包车上半裸体的妖艳少妇、浓香四溢的儿媳妇”,随着汽车飞驰,这些景观如电影镜头般闪现在老太爷眼前,幻化成扭曲而触目惊心的影像。老太爷眼中“怪异”的场景既反映出现代工业文明造就的各种繁华而具有现代化的物质表象,同时更揭露出伴随着现代文明而来的种种灰暗,如弥漫在朦朦夜色中的靡靡之音、灯红酒绿的表象下散发的颓废气息。作为封建传统的代表,吴老太爷的死,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对封建文化的冲击和摧毁。吴荪甫等的斗争也就此拉开序幕。

二、颓废气息扩大——庭院一隅的临摹

  随后吴府办丧事,让人诧异的是前来吊唁的男女并无悲伤,文中也未去烘托伤感的情绪,相反的,大量描绘了吴公馆庭院的精致,以及细致描摹了在晴朗宜人甚而很是炎热的天气下各色人等在吴公馆各处讨论着如战争、公债、轮盘赌、咸肉庄、舞女等这些新奇刺激的流行话题,让本该笼罩在悲哀气氛中的吴府被一股荒诞享乐的气息所笼罩。这“荒乐”的一群无所谓场合和场地寻求着“新奇的刺激”和疯狂的肉欲,这种歇斯底里的宣泄,暴露出工业文明之下“小资”的青年一代灵魂深处的空虚和颓废。

三、颓废气息弥漫——风雨欲来的渲染

  除了上海都市现代化的繁华表象之下透出的颓废和文中种种“小资”人物身上弥漫的颓废之外,主人公吴荪甫身上也带着浓郁的颓废气息。这位有着“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之称的悲剧式人物,在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而赵伯韬又加紧了对他的打击和工厂罢工一触即发三面夹击之时,他英雄式的冷静、自信、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灰飞烟灭。文中通过闷热昏沉的天气、电闪雷鸣的天空、朦朦细雨变作倾盆直泻等天气变换的描写,展现出吴荪甫心境情绪变作犹疑、易怒、甚至脆弱的全过程。在黄浦江的小火轮上和一干人与徐曼丽集体调情,企图通过“狂暴的速度与力的刺激”消解心头的沉闷和颓唐。这些失常的行为发生在吴荪甫身上,不仅让我们作为一个读者感受到巨人倒下后的颓废,还让我们深刻体察到吴荪甫本人当时内心知晓大势已去仍垂死挣扎的自嘲疯癫,以及振作与颓废同在的矛盾交织。
  《子夜》对30年代上海错综复杂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做了全方位的描述。这部作品以细致入微的都市环境和渐进的、富有变化和象征意味的天气描写进一步使文中静态的颓废气息,有了流动的色彩。在文末吴荪甫仓皇出走之时颓废的气息已成恢宏之势,百川东到海似的朝读者倾泻而下,扑灭最后的星光,只留墨色的深黑。让我们见证这个在犹如子夜一般黑暗的时代里,传统的中国在西方现代化面前的颓废,上流社会里带有“小资”味道的青年灵魂上的颓废,民族资产阶级在“三座大山”之下的颓废。

参考文献:

  [1]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论茅盾〈子夜〉中的颓废色彩》胡赤兵(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3]瞿秋白《读<子夜>》.(作者:西北师范大学 吴佳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04期

  • 第2023-03-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