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关注

新能源车:发掘潜在市场 提振消费活力

  

新能源汽车商圈引客“亮相”

  工信部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7%和93.4%,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新能源汽车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如今,新能源汽车一改以往4S店的传统销售模式,扎堆“驶入”商业综合体商圈,尤其是客流量足、处于黄金地段的购物中心。以往商场一楼黄金铺位是美妆、潮牌的天下,如今,新能源汽车也纷纷选择在此亮相。

新能源汽车扎堆商圈

  新能源汽车展厅进军各大商圈,可谓来势凶猛。
  作为太原市小店区的七大商圈之一的太原南内环数码商圈,一向以来都是IT商户们的聚集区。这里有数千家的IT商户,也被誉为山西的“中关村”。今年3月5日,太原小店区南内环数码商圈提档升级暨太原市首家新能源汽车城市展厅启动仪式在太原南内环街阳光数码港举行。5月8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展厅内展出了宝马、岚图和比亚迪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5月8日到9日,记者走访了太原万象城、茂业和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在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各种新能源汽车。

打造沉浸式购车体验

  无论是太原柳巷商圈、万达广场、万象城、茂业还是太原南内环数码商圈,无一不是省城太原流量型的商业综合体商圈。
  5月9日下午2点,在太原杏花岭区万达商场的南大门,赫然就陈列着两部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与商场内其它柜台相比,如此“庞然大物”很是抢眼。绝大部分消费者路过都会被吸引,不少人驻足于此观摩,一些消费者还会上去问询相关事宜,并进入车内体验一下。
  太原万达广场里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是太原特斯拉新能源车的一个展厅。展厅的功能就是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市民既可以直观地感受车的外型,也可以上车去体验车的舒适度。如果想购买,可以通过展厅的工作人员进行线下订购,也可以线上通过官方的App去订购。
  太原小店区南内环数码商圈新能源展厅的一位经理表示,这里的展厅在扩容新消费场景,赋予商圈时代属性的同时,也打破了之前传统4S店固有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沉浸式的购车体验和互动乐趣,为商圈发展注入新活力。

去中间商的直营式销售

  目前,省城的汽车市场上主要存在两大销售模式:其一是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其二是车企直销模式。记者通过近日来的调查发现,扎堆商圈的新能源车,均为去掉了中间商的直营式销售。
  今年4月,市民张先生从太原万达商场订购了一款特斯拉新能源车。张先生告诉记者,在这里购车,车价会更透明,省去了砍价环节,可以自由购买车险。服务上,有些品牌还有送车到家的试驾体验。记者调查发现,像张先生这样在商场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并不少。
  “为了宣传自家中高端品牌,车企愿意拿最贵的位置,这和奢侈品门店的逻辑相似。”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始建设商场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商场店有很强的品牌宣传作用,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5月9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太原特斯拉服务中心弓经理。弓经理表示,特斯拉在太原共有3个门店,设在商圈有两个,位于太原小店区马练营的太原服务中心则囊括了试车、提车和售后等多种功能。与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相比,作为新能源汽车,这种销售方式,剔除了中间商环节,并且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预约订购,执行全国统一价。
  对此,省汽车后市场协会刘姓负责人坦言,相比较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目前新能源汽车所采取的是车企直销模式。两者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直销模式没有中间商的存在,车企直销店以销定产,即没有订单就不安排生产。而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下,4S店就相当于一个中间商,4S店有自己的库存,库存中各种车型都是一定的数量。这种去中间商的直销式销售方式,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当下最流行的销售模式。

预计两种模式将并存

  《2020~2021年度中国汽车流通渠道发展报告》中显示,2020年全国授权经销商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4S店数量降至28229家,同比下降5.8%,全年共退出3920家4S店,平均一天退出超过10家。
  为此,有汽车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传统4S店很有可能被直销式模式取而代之。不过,更多的汽车行业专家则认为,传统4S店不可能被替代,未来汽车销售方式仍将是一个二元并存的时代。
  省汽车后市场协会刘姓负责人表示,新能源车销售模式是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下的新零售模式,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新型消费行为确实也迎合了新一代年轻人。但是目前看,新能源车销售模式下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有限的展位和接待能力,高客流量无法带来与客流和租金相匹配的销量等。
  万国质保二手车交易港一位王姓的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大量4S店面临亏损局面,但短期内,传统的4S店仍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传统的4S店销售的基本上以燃油车为主,且有着非常完备的一套服务体系,而燃油车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不断地去维修保养,基于此,汽车市场直销式销售仍然无法替代传统4S店的销售模式。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沈会长认为,传统4S店模式并非一无是处,新能源车销售模式确实给予用户新的购车体验,但是否是真的最适合消费者,许多还有待市场考验。目前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间,两者或将取长补短并行存在。

本报记者阎建军
  实习生张世超

二手新能源汽车保值率“突围”

  2023年3月,“车圈”一场价格战令不少持币观望的消费者喜出望外。由于工作变动,家住太原市的李先生也准备借此机会为家庭添置第二辆汽车。
  “家里有一辆燃油车了,这次想买一台新能源汽车。”由于预算有限,太原市民李先生直接将目光投向了二手新能源汽车。此前,李先生在网上看到过许多“新能源车不保值”的话题,令他十分担忧,但在太原市多家二手车市场选购后他发现,时下热门新能源车型的二手车价格较为坚挺,保值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无几,一番挑选后,李先生终于如愿买到了爱车。

产品量质双升 二手新能源车者认可度高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5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2012—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复合增速达到87.2%,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首位。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260万辆,同比增加118.5%,半年销量创新高,其中2022第一季度销量125万辆,同比增加142.9%,2022二季度销量135万辆,同比增加98.7%。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4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达到年内峰值,单月零售52.7万辆,同比增长85.6%,渗透率较2022年同期的25.7%提升了6.6个百分点至32.3%。对比之下,今年1-3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速分别为-6.3%、61%和21.9%。
  4月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至56.5%,与3月相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
  除了上述亮眼的数据外,新能源汽车续航不断增加以及低廉的使用成本、科技感十足的驾驶体验致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新能源汽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二手新能源车价格起到了稳定作用。
  “关注新能源车很久了,以前市场保有量低,不少人不接受新能源车,2018年至2019年间,一辆2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使用3年后,只能卖6万元左右,那时候就算是再喜欢也是‘有贼心没贼胆’;现在没这些困扰了,新能源车多了,产品力也有大幅提升,我也敢买了,用几年不喜欢我可以再卖掉,也不会亏太多钱。”在太原万国二手车市场,消费者如是说。
  一位二手车经销商告诉记者,以往市场内哪个车商收回来一台新能源汽车都会被冠以“败家子”的称号,那时的新能源汽车“叫好不叫座”,往往会在车商手中积压很久。从2022年开始,新能源二手车销量虽有波动,但总体来说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车商也开始主动寻找车源。

市场规范发展 国产自主品牌保值率高

  2023年1月1日,按照《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个人在一年内过户名下车辆不得超过三次,且个人名下的车辆在购入一年内不能销售。《通知》的出台,标志着以个人经纪模式为主导的二手车交易将不复存在,二手车行业进入以企业经销模式为主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启二手车自营模式,“官方认证二手车”给了消费者更多信心。一位蔚来汽车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官方平台买二手车,基本没有什么担忧,除了价格十分透明外,我们会确保车辆无结构性损伤,无涉水事故,无火烧事故,电池也能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记者发现,由于4月上海车展新车扎堆上市,同期新能源车二手车保值率确实出现了下降。以中小型二手车为例4月保值率相比3月的68%下滑1.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3年4月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4月新能源车保值率虽然受降价风波影响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仍保持稳定区间运行。
  《报告》显示,消费者较为关注的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保值率分别为55.3%和53.8%,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并不落下风。其中,纯电动车型保值率(三年车龄)榜单中,欧拉黑猫为71.6%、零跑T03为70.4%、宏光MINIEV为70.4%。自主品牌车型包揽保值率前五,成绩十分亮眼。
  此前,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推进充电桩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鼓励汽车企业开发更适宜县乡村地区使用的车型。同时,加快实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工作的公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获证梯次利用产品。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充电桩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以及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步伐加快,相信未来新能源汽车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曹翀 王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8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