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理论探索

以革命文化涵养新时代青年志气骨气底气

  摘要: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历经艰苦奋斗而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忠于理想、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和大无畏气概,与增强新时代青年志气骨气底气有内在的耦合性。以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的精神养料。新时代要着力挖掘革命文化的深厚时代内涵、创设“互联网+革命文化”宣传平台、构建革命文化代际传承的社会合力,培育勇担使命有志气、砥砺奋斗有骨气、开拓前行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革命文化 青年 志气 骨气底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品格,是培育新时代青年勇担历史使命和时代大任的优质资源。党和国家时刻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的动向,对青年寄予了厚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青年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蕴含社会前进的希望,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影响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面对“两个大局”现实背景和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诉求,应充分明确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价值意蕴,建构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现实路径,不断提升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实效。

一、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内在耦合性

  革命文化是培育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丰厚土壤,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统一的天然契合关系。一方面,革命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能够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弘扬奋斗精神、增进价值共识,为增强青年志气骨气底气提供了优厚的资源;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过程,同样是推动革命文化弘扬传承的过程,促进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一)革命文化为增强青年志气骨气底气提供了优厚的资源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导向,继承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扎根中国革命实践与改革建设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极具中国特色与品格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历程中塑造了革命文化,信仰之光照亮前进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从未改变,传承革命文化是民族延续赋予的使命与担当,是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支柱。寻其内生逻辑,革命文化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职责,其孕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催生和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隐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品格。究其内容构建,革命文化内括显性可见的文化层面与隐形不可见的文化层面,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例如西柏坡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民主集中制等。悟其深远意蕴,革命文化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彰显了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品质和中国人民的远大革命理想,唤醒与延续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血性与民族使命,传承了中国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革命文化,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都发挥了凝心聚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导向作用,新时代青年要以革命文化“增强斗争的志气、骨气、底气”。革命文化内涵恢弘的革命理想、崇高的革命情操、无我的牺牲精神和坚毅的奋斗品格,为增进新时代青年了解革命历史、坚定政治信念提供了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培育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新时代青年是传承革命文化的关键群体

  革命文化传承与新时代青年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新时代青年既是革命文化的滋养对象,又是革命文化的传承主体。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需要青年的传承,革命文化又引领激励新时代青年争做“三有”时代新人。
  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但是,新时代革命文化面临代际传承效应弱化的趋势,对新时代青年传承革命文化形成了挑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便捷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推动了新时代青年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新时代青年对于网络的选择偏好也直接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潮流。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以及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传统的革命文化代际传承模式受到了影响,不再单纯地依赖于老一辈革命家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时代青年的代际情感依赖,随着作为亲历者的老一辈革命家年龄的增长,革命文化的原生资源传承成为难题。由于新时代青年生长在物质丰裕的和平年代,距离革命战争年代久远,对于革命先烈艰苦的生存环境存在情感上的陌生,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对于革命文化的内涵认知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充分,削减了新时代青年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凝聚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新时代青年志气骨气底气,引领新时代青年战胜风险挑战,赢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的精神动力。“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需要紧紧抓住青年这一关键群体,激发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二、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要深挖革命文化资源,增进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现实功效,汇聚新时代青年奋进新征程的青春力量。

(一)赓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绵延不绝、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沧桑仍生生不息,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革命文化本身就具有继承与发展双重特性,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发扬者。革命文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力量,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民族,革命文化扎根于厚重绵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古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的刚毅,秉持了“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格言联璧》)的坚韧,锤炼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风骨,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民族品格和精神。同时,革命文化与时俱进,在时代发展中进一步繁荣创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引领与支撑,承前启后,从传统走向现代。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内在革命精神与革命理想以及革命优良传统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茂盛的生命力,不仅为身处革命时期卫国救民的先辈们和谋取中国建设与改革胜利的奋进者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更为掌握我国历史、把握我国国情和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更加激烈,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于危机中争生机,直面挑战夺得先机需要有强大的文化支撑,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同时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内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青年传承革命文化,领悟中国精神,赓续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益于世界文明的交流进步。

(二)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政治认同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涌入,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导致部分青年对中华文化和革命历史持有怀疑的态度,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造成了威胁。革命文化自其诞生起,就追随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为指导,又在中国具体实践中将其运用与创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文化生成的直接理论基础。再者,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之心与强国之志。人民是革命文化的创造者,应人民所需,服务于人民,其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凝炼。为了谁,代表谁,革命文化自萌生起答案就不言而喻,唯有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革命文化孕育磅礴生命力的根源。在风雨飘摇、凄风苦雨中,无数革命先烈以热血铸就卫国护民的城墙,其所求不过是国之强大民之康乐,这种为民为国、敢为人先的情怀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而历经社会变迁与发展,其革命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指引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帮助青年理解人生价值,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实现中国梦贯通激昂人生。革命文化从破碎与飘摇中孕生,于斗争与反抗中成长,它是革命实践价值层面的凝聚,是中国革命的思想先导,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尊严的武器。时至今日,我们仍是在革命文化延伸的道路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记历史使命,勇担时代责任,坚定中国道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三、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实践路径

  以革命文化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要立足于青年的成长成才需求,深入挖掘革命文化潜在的深厚资源、利用“互联网+革命文化”的形式,开拓革命文化网络宣传平台、构建传承革命文化社会合力,增进青年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实现青年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激发新时代中国青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一)深挖革命文化内在价值,统筹开发革命文化资源

  革命文化是在社会革命实践活动中孕育而生的,也是在中国社会建设、改革实践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革命文化扎根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于实践中取材而又反哺于实践,给与实践指导,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引领示范作用。革命文化的实践性,决定了革命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新时代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就必须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内在价值,将革命文化放置到新时代的发展场域中,整合革命文化资源,在充分保护革命遗产遗迹的基础上,着重挖掘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推进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发展;在尊重革命历史的前提下,发展革命文艺,以高尚的革命情操鼓舞新时代青年;统筹革命文化区域资源,打造区域革命文化特色,在以保护革命文化资源为前提的条件下,讲好革命文化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二)打造“互联网+革命文化”网络宣传平台

  移动网络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兴盛,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速度,拓宽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成长空间,在精神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网媒门槛的降低导致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内容对新时代青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革命文化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首先要增强革命文化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力,坚持党管媒体,坚守舆论阵地。新时代增强青年志气骨气底气,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革命文化与生俱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和支持者。打造“互联网+革命文化”的全媒体系统,推动革命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弘扬主旋律,以高尚的革命文艺作品鼓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报国志;开发革命文化短视频宣传平台,关注新时代中国青年在网络作品上的精神需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加大网络平台整治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空间,增进新时代青年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激发崇尚革命英雄的浩然之气,推动新时代青年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积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构建革命文化代际传承的社会合力

  革命文化涵养新时代青年志气骨气底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全社会合力,要以家庭为基础单位,构建浓厚的校园革命文化教育环境,统筹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构建全社会传承革命文化的大格局。
  首先,家庭是教育开始的地方,是青年价值观养成的初始课堂,将革命文化教育纳入家庭教育的体系,培育红色家风,系好青年成长成才的第一粒扣子。其次,学校是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虽然学校革命文化教育总体上看有所成效,但是教学形式还是较为单一,缺少生动性与趣味性,身临其境的课堂教育手段更能引发学生共鸣,让他们得到吸收与教育。学校在课堂讲授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还要关注其心理成长和精神培育,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理应做到将革命文化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举例子而是寓情于境,寓礼于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革命文化产生认同感、生发自豪感,将革命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在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又热切地拥护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在社会层面要汇聚全社会传承革命文化的合力,开展多层次的传承革命文化的实践活动,让新时代青年通过亲身体悟触发了解革命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发性,提升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接好时代奋进的接力棒。

四、结语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诞生于革命年代的革命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其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深厚潜在价值在整个社会发展前进中得以挖掘与升华。以革命文化内蕴的远大理想信念,培育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报国之志;以顽强的革命精神锤炼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以崇高的革命道德情操涵养爱国之情;始终保持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增强真才实干,练就硬本领,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作者: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颖)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8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7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