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重点研究毛泽东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三大部分。毛泽东始终关注对青年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其发展路径,在毛泽东思想中蕴藏着丰富、深刻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运用于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研究学习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对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毛泽东注重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给予无限厚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方法,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结合当时青年工作实践,不断探索完善,最终形成的完整、科学的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毛泽东自幼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读书抱有浓厚的兴趣,他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无所不包。在毛泽东看到一份关于分裂中国的小册子时,他便立志要将读书与救国结合起来,并决心写一本以农民为主角的书。所以,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和长沙读书期间,就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阅读《新民丛报》《民立报》等大量报纸书籍。此后,毛泽东还参了军,接受过五年的师范教育,这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使毛泽东开阔了眼界,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生活,直接影响了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形成。
1920年,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促使毛泽东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确立马克思主义观点后,毛泽东开始领导和发动青年学生开展救国救民运动,设法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热情。要求学生要注意时局发展,提高青年政治觉悟。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大部分青年学生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是“最接近的朋友”。毛泽东要求坚定国统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倡他们同一切反动派作斗争,将爱国民主运动推向高潮,而解放区、苏区的青年学生需要着重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培养一批具有马列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来建设新中国。该阶段,毛泽东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逐渐发展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阶级观念的教育。毛泽东指出要改造旧文化教育,发展新文化教育,把中国旧教育事业转变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为人民服务的新教育事业。其次,毛泽东也非常注重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要求“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提出要培养身体、学习和工作都好的“三好”青年。毛泽东认为,我们国家需要体魄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也需要青年的身心、事业、学业同祖国发展紧密融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
二、毛泽东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毛泽东多次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并在不同时期与场合强调青年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1938年,在延安陕北公学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讲到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送给大家的开学礼物,强调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对青年的重要性。毛泽东还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成长路径,指出青年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把青年培养成党和人民期望的人。1957年,毛泽东强调青年学生不仅要在专业学习上努力,还要在政治思想上进步,并指出正确的政治观念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灵魂。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掌握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作用。此外,毛泽东认为青年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容易犯形而上学的谬误,因此要学懂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政治方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意识,从而使青年作出正确抉择。
(二)坚持与实践相结合道路,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被毛泽东继承并发扬。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特征是主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他一向不赞成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的教育。毛泽东认为只有实践中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青年学生的社会知识与道德素养必须在生产实践与生活实际中培养形成。毛泽东在对青年知识分子研究中发现青年学生的通病,即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经验与政治经验,无法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容易主观臆断,偏激片面,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和蒙蔽。毛泽东早就说过:“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可见,毛泽东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特点,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坚持走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参与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
三、毛泽东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教育方法
(一)抓典型、树榜样的教育法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认为思想教育需要采取细致讲理的方法,而不是粗暴的强制灌输,其中,通过典型案例树立榜样教育是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典型教育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
一是正面典型的推广,积极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青年的英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模仿,激发学生为国家、人民奋斗的热情。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培养青年无产阶级思想,使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毛泽东广泛宣扬了“愚公移山”等榜样人物和事迹。又推出了具有高尚国际主义精神的白求恩;一次入党,一生为革命的徐特立;“斗争到底”的鲁迅等共产主义英雄的伟大事迹。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红区的青年,激励着他们不怕苦,不怕死,敢于斗争,为求得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二是对反面教材的批判,通过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使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反面教材,对学生的思想起到震动作用。毛泽东认为“犯错误也有好处,可以教育人民,教育党。”,通过分析反面教材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进而让青年引以为戒,否定其错误思想与行为,甚至使有类似错误思想的人,幡然醒悟,及时悔改。通观毛泽东抓典型、树榜样的教育方法,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又体现了伟大时代精神。
(二)网络式教育
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毛泽东采取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网络式教育。毛泽东认为青年学生教育是一项党、团组织、学校和家庭都要负责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组织的优势,要求各级党政领导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领导深入学校给学生作时事报告。第二,将青年团作为团结和教育青年的核心,毛泽东希望党、团组织能够注重在保留青年的特点的基础上,发挥青年力量,希望青年团在配合党工作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调动广大青年积极性,领导青年干好各自领域的工作,培养不怕苦、讲大局、讲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第三,学校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无产阶级思想。首先,毛泽东认为学校领导的政治水平对于学校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思想是否过硬必须成为选拔干部的硬性指标。其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最后,课程的安排也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授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第四,社会和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求家长积极引导、教育子女要关心国家,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
(三)宣传教育法
宣传教育是思想、组织、宣传的中心,在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就提出,将党的中心、武器、阵地等概念通过创办革命报刊的方式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也深知宣传教育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出宣传教育要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宣传内容要根据对象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同时还要保障宣传形式多样性。年纪较小的青年适合革命歌谣、话剧等活泼有趣的宣传方式;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适合画报、口头宣传、传单等方式,开展文字宣传,要通俗易懂;青年知识分子适合报纸、书籍、政治简报等方式;农村青年适合样板戏;城市青年适合电影、电视等宣传方式;通过这些与各类青年心理相符合的宣传方式,更好地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以贴近青年生活的话语引导青年,保证青年的生活与思想相连接,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青年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
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青年在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引导下,克服了自身小资产阶级思想,树立了无产阶级思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引导一批批又红又专的热血青年投入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同时,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充分传承与弘扬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以其为指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51.
[3]孙国林.“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毛泽东与陕北公学[J].百年潮,2006(04):46-50.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8.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作者: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