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沂蒙精神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彰显沂蒙精神在时代不断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政治教育性。本文探讨了沂蒙精神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阐述了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沂蒙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路径。在带领学生赓续沂蒙精神过程中扩充高中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感。
关键词:沂蒙精神;高中思政课;民族精神;红色文化
沂蒙精神产生于血火熔炼的战争年代,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结晶,是民族精神丰富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是沂蒙人民在浴血奋战、生死与共的过程中所锻造的精神,其基本内涵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对沂蒙人民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沂蒙人民始终与党群干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将小我奉献到大我之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沂蒙英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用自己的革命行为诠释着沂蒙精神的内涵,并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高中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融入具有精神价值与教育意义的沂蒙精神,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沂蒙精神育人作用,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也是拓展革命精神教育理论视野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高中思政课所学习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内容枯燥,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思政课的学习效果较差。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的运用形式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形式固化、老旧,让学生将红色文化也作为需要死记硬背的“头疼对象”,学生从主动感受红色文化,僵化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无法将红色文化与新知识、新时代以及新青年有机结合。这充分反映了很多思政课教师把握不好教学内容生活化与开放性的程度,忽略了红色文化在学生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高中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往往以知识背景和导入的方式出现,内容不够丰富,无法充分彰显红色文化对高中学生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知识出现的形式仍主要为理论知识形式,与实践的结合过于缺乏,教师往往注重自身“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与感悟,学生难以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优秀品质。“躬行实践”才能让知识发挥最大化的价值,才能让书本知识这类间接经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目的不在于这些知识本身,而在于领略其中指导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实践的精神内核,演变为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三)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难以有机结合。与其他课程横向比较,红色文化资源在政治课堂中可以运用的机会较多。但是教师在运用时往往会将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僵硬的衔接在一起,单纯地为了引出下面的知识而引用,两者结合的效果较差,未能将案例讲清楚、讲明白,就直接转移到知识的讲授中,弱化了红色文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如教师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红色文化资料,但是课上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的这个过程就会逐渐被轻视,缺乏评价与反馈机制,知识的吸收效果相应的也会变得不理想。
二、沂蒙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一)深入挖掘沂蒙精神典型人物故事,教材内容“剧本化”。沂蒙精神在发展中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高中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沂蒙精神中的典型英雄人物故事,并将它们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典型人物故事与理论知识结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结合的形式,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设计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剧本化”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既有充满悬念的人物设计又有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在讲解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中的“价值与价值观”这一框题时,学生是以抗大学员的身份进入故事,主线任务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支线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战争中的破译解密剧情,亲身感受革命老区党和人民生死与共。教师通过给学生分配具有“剧本性”的课下任务,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二)加强校地合作,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首先,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一手抓好自己的课堂,做好备课工作,同时也要积极的联系学校与校外的沂蒙红色文化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合作,推动学校建立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入贯彻“大思政课”理念,让思政课不仅在传统课堂中讲,更要走出去讲,定期组织学生到沂蒙红色文化基地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将研究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师提前设计好活动过程,学生在参观与游览中有目的、有组织的集体学习红色文化。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的“弘扬民族精神”时,可以设计沂蒙精神相关主题的研学活动,为更深刻的学习民族精神奠定基础。其次,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完善红色研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活动结束后不仅要检查与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入了解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感受与评价,确保研学活动有所“研”有所“学”,不流于形式。
(三)充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设历史人物隔空对话。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的融入沂蒙精神,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具体要求,详细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打造沉浸式的沂蒙专题文化活动。在学校层面,坚持把沂蒙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沂蒙文化。为让学生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历史脉络发展,体悟历史人物的生平,教师可以首先给大家展示沂蒙英雄的伟大事迹,学生再选择崇拜的英雄进一步了解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书写一封跨时空的信。信中不仅可以表达他们想对英雄们说的话,还可以书写自己的人生信条。历史人物隔空对话活动虽只以书信为媒介,但体现了沂蒙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顽强意志。学生以回信的方式使故事得到了多维度延伸,沂蒙英雄通过这种崭新的形式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沂蒙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拓展了思政课的内容,扩充了高中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领域,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在学习沂蒙精神的过程中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感。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带领学生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培育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
鲁东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课一流课程建设(2020J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历史生成及其理论跃升[J].山东社会科学,2022(08):5-12.
[2]党建和组织工作宣传网.沂蒙精神,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EB\OL].https://www.dtdjzx.gov.cn/staticPage/djhzzgzxcw/focus/20171013/2389774.html
[3]李超.巧用红色文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1):47-48.(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一棋 杨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