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悦读茶坊

砥砺初心 躬耕前行

——《千古帝乡》后记

  •   历史长篇《千古帝乡》是我的首部百万长稿,经过反复删减由三晋出版社出版。
      全书不仅对尧舜之迹进行了推演,还对尧舜性灵进行推演与研究。五千年文化源头是国史的根脉,尧舜之道奠定了文明的内核。解开尧舜之迹,解答道统传承的精神,大约是这一套书的根本命题。
      创作历史长篇,从最早古中国的发源地开始探索、提问、寻找、考证,再到连成一线的推演,工程巨大而艰辛。古中国的早期文明,曾经影响着整个东方,甚至影响到世界历史的进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伟大文明呢?是如何未曾间断的发生到延续呢?这是新时代的今天,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经过地壳变换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将河东大地上的历史文化与文明一代代传承下去,是延续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基点。运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脉厚重。历史长篇《千古帝乡》不仅对尧舜之迹进行了推演,还推论了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的状况。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是对古代人类社会留下的实物遗存进行科学有效探寻。创作者创作历史长篇,需要研究出土的遗迹、遗物,还需要对文明源头的相关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长时间的考证、判断、观察,渐渐形成一个轮廓,让意识灵动性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发掘从1921年开始,而中美科学家1994年在山西省垣曲县黄河北岸寨里发现了中国科学史上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猿类化石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论的观点。山西垣曲在世界地图上,本是无标识的偏僻荒野地,今天成了全世界目光聚焦的地方。
      世纪曙猿发现地与仰韶文化发现地,均依傍黄河流域,又隔岸相望。山西垣曲世纪曙猿发现地——“人类从这里走来”。而恰恰我的老家就在垣曲县原同善镇河西村。创作历史长篇以来,先后多次回乡,并到考古发现地进行求证。而我的家乡原同善镇,流传着相关舜的各位故事与事迹,因此自然而然就对创作出版发生浓厚兴趣。查阅相关资料,早在4000万年前,世纪曙猿发现地曾是一片浅浅的湖底或河流的回水湾。而且这里的气候湿润,树木丛生,动物繁多,非常适合高等动物宜居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的求证、推论,似乎想象到了尧舜时代人类生活的场景。如若时空可以平移,似乎能看见尧天舜日携带着大同世界的远古气息,进化着向新时代走来。
      地球村有了人类,才有了各种文明的延续。
      远古至今,世代传承,而未曾间断的文明源头折射着历史的印记。山西垣曲世纪曙猿发现地——“人类从这里走来”,小到部落的变迁,大到民族的大融合,蕴含着未曾间断的文化传承气息。
      山西垣曲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带有黄河根祖文化、农耕文化、尧舜文化的历史记忆。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劳动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创作了历史进程,而历史进程创造了文化与文明。历史长篇《千古帝乡》能够出版发行,有厚重的文化文明为奠基,又进一步激励创造出新的诗风诗韵。全书从远古推论未来,用推论、诗歌、引用的方式,让历史反射新时代文明,让尧天舜日传递的圣贤精神活了起来。传承未曾间断的历史,学习发扬五千年文明源头文化的精髓,必然会引导一个时代的进程。植根于家乡厚重文化的土壤里,吸吮着厚重文化的营养,内识与灵动同时发生着变化。曙猿化石在垣曲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对比,曙猿化石发现地位于亚洲东部,而中国的地理位置且地势西高东低。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让黄河文明自成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尧天舜日时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同境、同单元、同地域共同发生经常性的文化与文明交流。因此,未曾间断的文明源头的本地起源是独自发展的。探索、推演文明的发生和早期发展,尧天舜日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在没有外界重大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
      什么是人类文明的标尺?
      五千年文明并不遥远,人类文明的基点是对人性善与美的执着追求与修造。尧舜之道,不仅仅包括孝和悌,真正义理是鼓励人人有自己的信仰与目标。创作长篇《千古帝乡》,不知道有多少个凌晨还在苦读。内心也在苦读、攻读各类史迹资料的过程中,渐渐提升着心境。爱家乡,热爱家乡的土地,专门研究家乡土地上的文明与文化,在苦读中寻找着上帝赐予“宝石”。当《千古帝乡》出版发行时,“宝石”已经拾在手中。
      只要努力,就会看到无穷无尽的希望。超越自我的困惑,战胜自我对历史迷茫的大门,穿过五千年岁月道路,集成的果实是厚重的。这一套书,字里行间用诗意歌颂着,温暖是无处不在的,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别人。其创作过程以自焚的痛苦到重生,将自己的幻灭化为光和热,照亮了未来。当所有的苦痛汇聚成这套书时,未来已经灯火通明。所以,每个生命的开与启,都要顽强的脉搏。让顽强的脉搏穿越在群山和大地之间,穿梭在上下五千年文明之间。这种英勇的斗志,似乎在冥冥中感动着天空闪耀的晨星。残缺的心灵在研究舜的故事时合物,用切身的经历实现了每一扇心门的开与关。
      尧舜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自信,也是基本而持久的力量。历史的源头就是民族的根基,也是文化自信的灵魂。新时代的今天,唯有从源头找到基点,才能将文明一以贯之。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并不能摧毁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尧舜禅让所创造的制度文明,具有巨大的普世价值。
      历史长篇《千古帝乡》所传递的精神与价值具有时代内涵。河东大地上,数千年文明进程留下了各种遗迹与故事。黄河文明所创造的未曾间断的历史意义,为后人讲述着中华根祖文化的伟大史迹。读史,能看见最早的中国。从黄帝、尧、舜、禹的建都兴业,到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再到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大禹开凿龙门于河津等。历史赋予了河东大地运城的伟大使命,延续了五千年未间断的文明进程。
      《尚书》始于尧典,《史记》始于五帝,《论语》终于尧曰。对中国文明脉络的推演,总结五千年历史神髓经典,发扬与传承舜文化具有深厚的时代意义。通读《千古帝乡》,不仅能了知皋陶、大禹、虞舜的故事,还能得知祖先们如何用训诫方式,成就勤政、担当、廉洁、爱民的政治品格。古“负夏城”,相传是华夏文明第一都城,是中华文明和谐社会的源头。后来,舜继位当了中原各部落的共主。华夏在黄河流域,留下无数文明遗址。
      夏商周三代在文明进程中传递了近两千年间,在晋南、河南、陕西,留下了王朝兴替的史迹。舜帝所作《南风歌》中所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厚重的《南风歌》向新时代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华夏文明史一脉相传,至今未曾断续。我的童年,生长在古“负夏城”南门连北门的这条时光街道上。南门外侧横额上面镶嵌的“古负夏”(山西太守王炳勋手记),现成残片。北门在同善镇上堡村整条街道口的最北边,意为得志的人建造,至今修复中。北城门外侧横额上面,有明朝遗留的“帝舜故里”楷体砖牌(明万历四年“1576年”重修时,横额石刻为嘉靖皇帝手迹)。北门裹侧横额,雕刻记载“永庆门”三个字。一楼是石头垒砌的城门,二楼是木质建造的三间城房。整个城楼,简朴、素雅,却拥有帝王气势与风骨。
      南门、北门从空间里连起我的成长史,连起无数个乡愁与怀念。《尚书·大禹谟》尧舜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舜年老了,把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是自愿进行的。让给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历史上叫做“禅让”。禅让,也是一种非血统的继承制。王位世袭制,主要意为“家天下”。两种交付方式,都有一个原则。交付不仅仅是一个首领位置,而是托付天下与百姓的重任。这种交付更替,宛如一粒火苗,点燃了华夏文明火种。中华文明历经三皇、五帝时代,到了新时代,沉淀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其融合发展似乎有始有终。自古“天下一家”,尧舜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未曾间断的源头思想,不仅是文明共同体的起始,也是新时代深入研究历史根脉文化的基点。
      舜的孝行是基点,其道德品质具备人格魅力。新时代的今天,东西方文明碰撞也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史诗。人人跟着书中章节寻迹历史的存在,这大约是我写书出版的向往。我在书中用诗歌的方式,歌颂和谐至美的境界,也是文学创作与诵读相结合形式应有的价值与方向。我在烈日中寻找史迹,我陶醉在文化历史的行程中,我向往美好的彼岸世界。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与格局,会让读者感受索然无味。揭开未曾间断的五千年文明源头史迹,这是一场新时代的苦旅与使命。2023年1月13日,《千古帝乡》被山西文学院(山西网络文学院、山西文学博物馆)·文学会客厅、山西经济出版社和山西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夜读”栏目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讲好山西故事”创作首荐优秀作品,播出启动仪式成功举行。抒写山西故事的优秀作品,由山西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夜读”栏目首播并进行多角度解读,其精粹内容将择机由山西经济出版社集结出版。
      上下五千年以来的各个朝代,有诗者、文者、史家等,用形神具备的各种表达与赞美方式,对历史持续地进行记录与歌颂。山林花木、山水风物,付诸笔端,将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与历史所产生的史迹共鸣、共谈,结合思想的碰撞写成了《千古帝乡》。跟着书中章节寻迹尧舜时代的故事,垣曲盆地乃至黄河流域所形成的各种事迹、故事,是人类寻根问祖的起始地。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根脉文明产生的起因,整合、升华为书中果实,用文字照亮前行之路,新时代也是大踏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遇时代。

    薛红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专研尧舜文化。1978年生于山西省垣曲县,中共党员,现兼任山西省垣曲县文联副主席。
      曾出版散文诗集《我的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诗集《心痣》(中国文联出版社)。近五年时间创作并完成了历史长篇《千古帝乡》(三晋出版社出版),并由山西文学院(山西网络文学院、山西文学博物馆)·文学会客厅、山西经济出版社和山西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夜读”栏目等单位,推荐为2023年首场优秀作品荐读。曾担任"霍州市首届莺歌大赛"评委,曾获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与浙江省浦江县委、县政府举办的2017年“万年浦江千年月泉”全球华语诗歌大赛银奖,并荣获中国诗歌学会2021年度、2022年度“优秀会员”称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5期

    • 第2023-05-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