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沙,一粒粒沙,无数的沙。
沙,晶莹剔透的沙,五颜六色的沙,宛如宝石的沙。
沙,浑河的沙,桑干河的沙,恒河的沙……
当我面对画家王金钟先生从手间挥洒、从心底流淌、从艺术结晶出的这一条条艺术沙河,就像自己也变幻成了一尾穿越时空、穿越自然、穿越艺术的北冥之鱼。一会儿走近,仔细凝视闪烁着奇幻色彩和动人魅力的矿物晶体;一会儿远观,悉心体悟沙画艺术充盈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蕴;一会儿静立,深切感受无穷沙浪历经亿万年奔袭而依然承载的坚韧和力量。
真是一沙一世界呢!
哪怕是黄土地广袤无尽的沙,哪怕是我们生活中寻常的须臾难离的沙,包括脚下道路用的沙,居住建筑用的沙,食物生长必需的沙,等等。在艺术的观照和视界里,竟然都是如此的瑰丽,如此的活泼,如此的光彩,都呈现出生命所具有的独特奇观。
二
恒山之子王金钟先生本来擅长的是油画。
他是油画科班出身。1982年,王金钟从大同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三年中,他不断接受传统油画的色彩、笔触、质感、光感、空间和构图等造型元素,还旁听了清华美院课程,力求师出多门,突破“苏联油画”模式,运用西方技法再造中国油画的神韵。几年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招收“中国写意精神”课题班研究生,从五届毕业生中选拔25名有实力有潜力的青年画家,王金钟再次深造。在这里,他得遇颇具创造理念的著名油画家王克举、闫平等老师。王克举先生经常带领学生在国内外采风、创作。他的作品不囿自然,天真烂漫,境由心造,具有强烈的个性情感和生命意象,用油画凸显了中国的“写意精神”。
王金钟敬重恩师,并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不断寻求和探索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故乡雄浑壮美的云冈石窟是一座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中西多维文化得以充分融汇,精妙艺术得以尽情展示。尤其是,历经近1600年风雨沧桑,虽然剥蚀粗粝,仍历久弥新,更焕发出灼灼光芒。
沙?沙。沙!
云冈的佛像,是在武州山砂岩上雕凿的;我们今天观赏到的佛像,表面几乎都是沙状颗粒……沙,沙,沙。这毫不起眼的沙,却给予了王金钟无尽的遐想和深刻的启迪:油画用的油漆和国画用的颜料,无非是更为细密的沙土,如果直接用1毫米左右的彩沙……哈!王金钟的心顿时亮了,仿佛云冈近6万尊佛像的佛光倏然而至,为他明澈地照亮了求索的路径。
这也似乎在冥冥之中,叫他神合古人,异曲同工。明代《大同府志》及《大同历史文化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都记载,元代大同人田叟(自号瓦盆子)是中国“稻画”最早的发明者。他在七十多岁时,用稻、谷等五颜六色的粮食创作了《光民图》。
三
好的艺术创新就像诗人写出的隽永诗句,都是对人们对耳熟能详却不以为然的事物,能抓取出让人恍然醒悟、会心甚至感叹的微妙本质。王金钟的梵沙画无疑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新例证。
最初,因为受云冈佛像的影响,王金钟先生的沙画实验必然只是对云冈佛造像的临摹,复制,试图再造。但这肯定不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艺术家的目的。像,很容易。任何技术无非是熟练,是勤奋的回报,是付出时间的收获。但艺术家肯定不能满足于此。其创作的作品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更需要用灵性、灵魂为其作品“赋神”,需要通过多年积累的各种熟稔的技术手段,倾情寄托和充分表达艺术家的理想情操和精神主旨。即使是西方油画,到了毕加索,也在寻求西画的自我突破——他认识到中国画空灵高妙,就大胆融入了意境丰沛的写意精神。同样,王金钟在经过实践打通关键技术之后,就开始了真正的创新性沙画创作。
艺术家创作作品一定经过深思熟虑:主要创作什么题材?为什么要这样?如何实现创作的初衷?
从佛都来,到佛都去。思前想后,王金钟决定还是主攻佛教题材。
大同,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又因大同地区拥有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昊天寺、永安寺、慈云寺、双林寺、焦山寺、楞严寺等众多著名的佛教“丛林”,还被誉为“佛都”。佛教主旨是祛贪寡欲,净化心灵,解脱烦恼。所以《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如今,社会剧烈动荡,很多人沦落为欲望的奴隶,滋生出许多离经叛道的丑恶……多洁净的河沙啊!有沙若河,以河涤沙,就像《金刚经》所说,为了“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出生在佛都大同的王金钟由此坚定地确立了以沙作画、以沙传道、以沙布施的理念,试图用梵沙绘画的艺术形式为众生寻找出路。
心境生灵,灵驻有魂。
沙。精挑细选的沙。当沙成为佛教题材沙画的一部分,任何沙都成了恒河沙,任何沙都有了“日光明照”。任何沙“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看!精巧繁缛的唐卡。看!庄严神秘而气势恢宏的永安寺水陆壁画。看!延绵100多米的各种云冈石窟佛陀造像……它们是沙画,但我感觉,它们更像一条河又一条河流。
它们是不是深邃而久远的恒河呢?
四
嚯!好大的画幅啊!
那天,应朋友之邀,我们专门到大同东小城王金钟先生1000平方米的“梵沙厅”,欣赏其巨幅云冈沙画“沙聚和光合韵东方”。
一进展厅大门,只见两侧高墙的沙画,顶天立地,绵长悠远,俨然进入云冈的佛国洞天,又像走进了滔滔涌动的印度恒河。到处是佛光禅影,到处是平和恬静,到处是圆融自在。一粒粒细沙闪着宝石的光泽,各自争奇斗艳,却又平实而无华。一片片沙浪云卷云舒,犹如无数飞天,既空旷又灵动。随着沙浪,一缕缕沙带又自然团拢成一个个或一组组或仰视或斜仰或呈流动样的云冈释迦的逼真造像。整组沙画似有若无,似幻若真,似静若动。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老子《道德经》一段话:“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样的作品,似乎像油画,又像国画,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全新的绘画体系,其中尤其饱含着强烈而博大的中国写意精神。
“……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广州出版社的《老子·庄子》注释认为,“玄同”即为大同。
大同……大同!
大同这个城市的名字本来就寄寓着人类的美好期望和远大理想;大同世界本来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王金钟先生所起的“沙聚和光合韵东方”这个题眼看来,作为大同人,他的梵沙画的确很好地契合了其创作之初心。
五
记得2019年秋,笔者随大同市三十多位文艺工作者到浑源县采风,在二岭村第一次巧遇王金钟先生。他个头不高、其貌不扬,却文质彬彬、气定神闲,正被几位外地来访的艺术家拥簇着,谈笑着。朋友就介绍,他是著名的油画家,徐悲鸿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大概见我稍显疑惑,朋友又说,近几年,为了支持家乡文化建设,王金钟在浑源县城文化街的一处四合院建起了“梵沙宫”,致力于沙画创作,供游客观览;而且他还培训故乡贫困山村群众学习沙画技艺,帮助制作浑源及大同名胜的沙画工艺品,如永安寺十大明王等,助力他们脱贫致富。位于恒山山脉的一个山头上的二岭村就是他重点扶持的乡村之一。
一位艺术家能有这等情怀,叫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中华国粹》杂志社社长李浪木先生评价:“王金钟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艺术家,他言语不多,但你确能感知他内心有着巨大的艺术磁场。在对艺术的感知上,他有着独特的敏感和探挖,每一次见面,他都会呈现给您新的思想闪光。他的艺术创作具有史诗性的探索,在倔强中不乏横刀赋诗的悲壮。他从山西大同来到北京,在看遍了五光十色之后,又从北京回到大同,回到石窟和古寺之中,让自己一点一点风化,熔进云冈的雕塑和永安寺的壁画里,涅槃重生!”
如此看来,王金钟先生的梵沙画作,大概就是他涅槃重生后可以“翻动扶摇羊角”的艺术翅膀。
王金钟,1966年出生,山西大同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首届油画创作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1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级研究班,中国油画学会会员,现任中国徐悲鸿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1988年《塞上人家》获山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首届油画展览银奖,2007年《大风景》获CCTV中国当代油画展播优秀奖并永久性的收藏在新建中央电视台大厦,2007年《叠》获首届“和谐中国”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2008年《大风景系列》获北京油画家协会首届油展优秀奖;还曾获韩国亚细亚美术大展金奖。作品多次在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展出,出版《王金钟油画集》等。
曾强,大同人,1967年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发表文艺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200多万字,出版艺术评论集四部,散文集两部。
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