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法院文化

朱熹与德治人治

  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作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到台州赈灾,在路上遇到当地灾民控诉台州太守唐仲友征收重税,致使很多人流离失所,便上折弹劾唐太守。到台州后,听闻唐太守贪污公款、敲诈勒索、纵容亲属横行乡里,特别是嫖宿娼妓,与当地头牌营妓严蕊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有损朝廷官员声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上六道奏折,罗列24条罪状,弹劾唐仲友“促税扰民、贪淫不法”,一时震动朝野。唐仲友当时也是一位名儒,提倡经制之学,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相左,同时喜欢诗词,与才女严蕊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唱和。严蕊属于营妓,卖艺不卖身。唐太守将严蕊除籍恢复为良民。为了查实罪状,朱熹逮捕并严加审讯严蕊,企图打开突破口,录取口供。严蕊却表现出烈女气节,任凭刑讯逼供,死不承认与唐太守有染,只是正当的男女交往而已。那唐太守也不是好惹的,与当朝宰相王淮是亲家,反诉朱熹诬陷报复自己。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宋孝宗见无确凿证据,以为“秀才争闲气耳”,定性为学派之争,只将唐仲友免职,没有追究罪责,朱熹愤而辞职。岳飞的孙子岳霖接手案子后,因查无实据,便无罪释放了严蕊。
  朝中一些官员为迎奉宰相王淮,纷纷上折指责朱熹假装清高圣洁,严刑逼供弱女子,是伪君子,提倡的理学是伪学。宋孝宗遂下令禁止理学传播,史称“庆元党禁”。过不了几年,朱熹也在郁郁寡欢中离世。
  这起案件起因是朱熹弹劾唐仲友不法之事,实质上是针对朝廷官员贪赃枉法、不守法度,抵制官场腐败,主动发起的一项举措。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三纲五常,倡导德治人治,“存天理,灭人欲”,官员理应以圣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百姓楷模。他说:“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国之根本也。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叮咛深切之意未尝不在乎此也。”认为儒家的纲常伦理就是天理,仁义礼智就是天理,就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
  从纲常伦理出发,他特别强调德治的作用。“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刑政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深其本也。”把礼作为制度规范看待,把德作为制度规范的精髓看待,德为礼之本,德礼乃治国理政之本也。
  朱熹非常重视人治。他指出:“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若是个人,则法虽不善,亦占分数多了。若非其人,则有善法,亦何益于事。”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法律,任何立法都有弊端。法律的弊端容易纠正,但人的私心很难纠正。治国理政必须端正人心,他平生所推惟“正心诚意”四个大字,强调人的内心修养,自我约束,消灭人的欲望,成为圣人。人人皆为圣人,国家没有治不好的。这只是朱熹的美好愿望,不切实际,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过人人为尧舜的社会。
  在司法方面,他主张执法从严,反对滥用轻刑。他说:“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驰。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卦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之心。”主张恢复肉刑,反对无原则使用轻刑。“今人说轻刑者,只见所犯之人为可悯,而不知被伤之人尤可念也。如劫盗杀人者,人多为之求生,殊不念死者之为无辜,是知为盗贼计,而不为良民计也。”不仅认识到犯罪者的可悯,更要认识到受害者的无辜可怜。对罪犯的放纵,就是对无辜者的伤害。其见解可谓深刻也。
  朱熹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理学基础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但毕竟浅显粗糙,并未随着儒家经义法典化而同步发展,反而受到佛教、道教和魏晋玄学的冲击和侵袭,出现衰微之象。到了中唐,韩愈、柳宗元针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人伦秩序废弛,呼吁重建儒家秩序,提倡道统学。北宋时,程颐、程颢兄弟和张载等儒家学者吸取各家之长,产生理学,更加思辨和哲理化。到南宋,朱熹进一步系统化哲理化,从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原理,是“一”,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是分殊,是“多”,多由一而生,一因多而成,故曰“理一分殊”。理学是在尽心诚意体认天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之理,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达到赞天地之化育境界的学问。作为传统法律思想基础的纲常伦理观念要合于理,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更加具有正当性和权威性。君臣有君臣之理,是为君仁臣敬;父子有父子之理,是为父慈子孝。自此,纲常伦理有了空前坚实的理论基础。朱程理学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深受统治者喜欢,成为元明清历代的正统思想。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成为官方经典教材,科举考试依据,历经700多年。到了明清时期,禁锢人们思想,限制人们创新,阻碍社会进步,负作用越来越明显。直到二十世纪初,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才逐步挣脱理学的束缚,走向新时代。
  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大师,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被尊称为朱子。他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终年71岁,江西婺源人,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也称作紫阳先生。自幼聪慧,善学好问,19岁便进士及第,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潭州知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为官不到十年,多数时间是讲学著述,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书,后人辑有《朱子语类》《朱子全书》。
  在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建有朱熹故居,在此生活40多年,著书讲学,广收众徒,影响深远,视作朱子理学的发祥地。故居内有半亩方塘、灵泉古井,旁边有朱子巷、兴贤书院、兴贤古街以及朱子社仓等古迹。那首著名的七绝就是在这儿吟成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故居山清水秀,风景绝佳,是块风水宝地。现已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重视保护,每年都有无数读书人和游客前来顶礼膜拜,汲取营养。

  作者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授 任生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