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 版:理论·前沿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山西省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进入提质升级阶段,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产品体系,但仍然存在融合度较低、市场供需错位、产品特色不足、收入分配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山西农旅产业融合的发展实际,从政府主导、资源集聚、品牌培育、科技赋能、完善设施、利益分配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助力山西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山西省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促进法》都对农旅产业融合提出了要求,《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这为进一步开展乡村农旅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围绕农旅产业融合的背景、内涵、机理展开研究[1-3],归纳总结不同类型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4-6],并分析农旅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效益[7-8]。但农旅产业融合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分析推动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二、山西省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起,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萌芽,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后,近年来进入提质升级阶段。当前,蕴含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节庆元素的农旅融合产品备受欢迎,民俗、休闲、养生、度假等农旅融合产品逐步完善,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农旅融合产品体系。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733万人次,带动42.4万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营业收入81.3亿元[9]。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旅融合度较低。由于农业和旅游业产业领域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各资源要素无法充分调动、整合,导致了当前山西部分乡村地区的农旅融合只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简单相加,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不足。
  二是产品市场供需错位。当前山西的农旅融合产品形式较为单一,业态创新不足,与游客希望体验多元化乡村生活的需求具有一定差距。
  三是产品特色有待挖掘。在传统农业村落发展农旅融合的过程中,景观环境过于模板化,旅游形式趋于同质化,在探索本土文化和体验元素方面创新不足。
  四是收入分配机制有待完善。农旅融合发展中存在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挤压当地农民、村集体合作社收入空间的问题,导致农旅产业融合的红利没有切实惠及当地乡村。

三、推动山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产业发展

  发挥好政府的主导推动、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实现农旅产业融合的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和持续发展。一是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全方位多角度制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构建系统、科学、合理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二是政府应积极承担引导、规范和监督职能,定期分析评价农旅融合项目的发展状况,针对突出问题和发展难题研究提供解决方案。三是持续开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资源,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集聚资源要素,优化农旅融合布局

  农旅产业融合的规模化、多样化、品牌化发展需要协调好土地、资金、人才等相关资源要素。一是贯彻落实2023年山西省委一号文件,保障农民住房和乡村振兴项目用地。积极稳妥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社会主体投资参与农旅融合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PPP等新工具和新模式,帮助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注重培养具备农业发展和旅游规划运营知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等多方平台,吸引各类人才从事农旅产业。

(三)融合乡村文化,培育特色农旅品牌

  依托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丰富的优势,培育知名农旅融合品牌。一是注重保护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对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遗产价值较高的村落,注重挖掘民居古建、街巷肌理、非遗文化、名人典故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打造山西乡村文化标识符号。二是培育特色农旅品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游、农耕文化游、特色采摘游等农旅融合活动,对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旅融合项目或村落进行整体宣传营销,培育区域农旅品牌。三是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营销。针对不同农旅融合产品项目,制定差异化宣传方案,通过大数据对乡村所在周边市县实施精准营销,导入流量。

(四)加强科技支撑,探索智慧农旅模式

  推动农旅产业实现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增强农旅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造更精美的呈现形式、更多样的互动体验,促进农旅消费业态的高品质创新升级。二是建设数字乡村,适度超前推进5G网络、物联网、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向乡村延伸,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综合服务体系。三是推动山西文旅云平台与农旅融合项目地进行合作,以电子商务和智慧营销为手段,为乡村地区农产品、文创产品、农旅项目等打开“云端”市场。

(五)完善相关设施,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动农旅融合项目地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改造提升交通、电力、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共建共享。二是优化旅游配套设施。对农旅项目地的民宿、餐厅、文娱场所等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和综合提升,完善游客中心、标识系统、骑行绿道等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三是塑造高品质乡村景观。全面提升农田景观、廊道景观、村落景观风貌,试点营造创意景观,增强游客吸引力。

(六)优化收益分配,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将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建立健全相关利益协调保障机制。引导农旅项目主体与农民建立“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不同方式参与农旅项目。二是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增收致富的信心。鼓励农民利用农产品种植技术、加工技艺、空闲劳动力、土地房屋等优势资源主动融入农旅产业。三是提升农民参与农旅产业的能力。加强农旅项目地的职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提升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树广,马中东.农业产业融合的关联度、路径与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7(06):79-84.
  [2]张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04):44-46.
  [3]钟漪萍,唐林仁,胡平波.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0(07):80-98.
  [4]刘孝蓉,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3): 219-222.
  [5]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 (05):61-65.
  [6]王丽芳.山西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农业技术经济,2018,No.276(04):136-144.
  [7]王琪延,张家乐.国内外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 2013(03):61-65.
  [8]陈志军,徐飞雄.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机理——以关中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02):231-240.
  [9]王秀娟.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N].山西日报,2022-11-09 (001).(作者: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李堂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