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解压玩具连续数月在各大电商平台销量榜上霸榜;一条洗地毯的短视频流量动辄上亿……为满足年轻人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需求,催生了一些新业态,像发泄屋、蹦床、射击游戏等的解压体验馆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多样化解压馆成特色
“解压馆”这一新生事物火了。近年来,各种形式集游戏、运动、拍照等娱乐于一体的解压馆悄然落地生长。渴望解压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地买票进场,在里面扔枕头、攀岩、射击、蹦床,很多家长也带着孩子前来打卡。在抖音、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网红博主们纷纷将“超多项目”作为解压馆的推荐重点。那解压馆到底能玩些什么?
记者查阅网络平台的解压体验馆发现,解压体验馆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些偏向手工制作,如DIY流体熊、筷绒等,相比一般需要更多专注力和技巧的手工制品来说,这些DIY制品门槛低,制作过程简单,容易上手,最后还能收获一个颇具治愈感的物件,趣味十足。另一类主打体力宣泄,砸瓶子、砸键盘等,在暴力中释放压力。还有一类综合了多元的场景,既有解压项目,也有拍照打卡的场地,玩乐与解压一体,宛如一个小型游乐场,这也是最常见的解压馆类型。馆内涵盖的项目一般设置有动感单车、呐喊屋、摔酒瓶、星空屋、水床、枕头大战等。
传统的体力宣泄项目是解压馆的最大特色,顾客可以戴着防护头盔,用铁棍击打键盘和电话,或者在拳击台上用力捶打塑胶人,体验足够刺激的解压过程,也可以在星空屋、水床等项目上进入宁静沉浸的氛围,得到内心的沉静。除此之外,解压馆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还有外表上的“高颜值”,装满纸币、富丽堂皇的房间,贴满尖叫人的墙壁等,都是拍照的绝佳场地。
年轻人多为解压情绪买单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不管是手作馆还是解压体验馆,主力消费者都是年轻人。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市小店区某解压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张女士告诉记者,来店的客户以闺蜜、年轻情侣为主,团建的单子也比较多,还有一些家长会带孩子一起来。
“我快毕业了,有时候压力会大一些,在解压馆花费百元左右的价位也比较合适,不会造成压力。今天我就是和室友来玩的,感觉蛮有意思的,还可以拍照打卡。”来此体验的小郭告诉记者。
“我们是上班族,平常朝九晚五没有自己的时间,压力比较大,约着朋友来运动发泄一下挺好的。”李先生表示。
现在年轻人的消费更加多元化,他们更愿意为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品买单。业内人士表示,“解压馆,也许本身不解压,但是通过公开宣传并醒目标注解压馆后,会有很多为了解压而来的人凑到一起,大家相互倾诉,互相扶持,共同分担自然就有解压效果。解压馆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宣泄情绪、简单放松的地方,可以用来缓解工作带来的疲惫,还能进一步丰富社交,所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风险与娱乐并行
“别推了,我快掉下去了。”在旱雪大滑梯上,四名儿童在滑梯边缘尖叫着打闹,现场也没有工作人员来提醒保持安全距离,记者在解压馆了解到。为压缩人力成本,解压馆普遍使用兼职员工引导游客,导致实际管理相对松散,某些方面的安全措施也不到位。
“像我们这种带孩子来玩的一般都会全程陪伴孩子,害怕出事。”李女士告诉记者。
解压馆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能帮到一些人,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很多场地会用到一些玻璃制品,塑料等。这些东西在经过打砸后会有碎片乱飞,是否会导致客人受伤?二是人们在如此环境下尽情发泄,是否会助长暴力倾向?其三是遇到突发情况时,馆内负责人是否拥有紧急避险,并做出妥善处理的能力?
《安全生产法》中规定,事前预防对策体系,即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保证安全机构及专业人员,落实安全投入,进行安全培训,保证安全管理。与此同时也希望解压馆能加强防护措施,严禁不带头盔入场,儿童进入必须由家长跟随等一系列相关措施规定。建立事后处理对策系统,包括推行严密的事故处理及严格的事故报告制度。降低一切安全隐患,保证每一位顾客的安全并使之拥有更好的体验。
王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