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石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着眼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集全县之力推进园林城市建设。特别是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以来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以来,,始终将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县城成果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标准化、长效化,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立县 科学建绿让城市更加宜居
“这花开得好漂亮啊,快帮我合影……”灵石县森林公园健康步道旁,一簇簇鲜花吸引着市民驻足观赏、合影留念。带着孩子游园的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一有时间就会带孩子们来森林公园,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花草众多,既能散心还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是休闲的好去处。
灵石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进入暑假,带着老人、孩子前来游园的市民越来越多,他们会积极做好日常维护,确保给市民最好的游玩体验。
近年来,灵石县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城市发展观,把改善生态质量、优化人居环境作为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精细管护,规划了“一廊、两轴、三心、多点”的城市绿色空间框架,勾勒了绿量充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发展蓝图,明确了城区道路和公共绿地等绿线控制范围,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灵石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灵石县依托公园绿地规划和县域特色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文化,通过合理建绿、见缝插绿、边角植绿等方式,将森林公园打造为省级四星级公园,将翠峰公园打造为省级三星级公园,不断提升4处社区公园、9处公共广场、15处小游园绿化品质,形成布局均衡、生态优美的公园体系,满足居民游憩需求,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以“适地适树、生物多样”为原则,结合节约型园林建设要求,采用河岸下沉式绿地、山地边坡式绿地等方式,合理配置乔灌花草,全县现有各样乔灌木168种,形成了以乡土树种为主,耐旱节水植物为补充的多样化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向绿而行 建管并重让城市更加舒适
灵石县按照“绿随路建、一街一景”的原则,精心规划道路绿地、科学选植行道树种,实现道路建设与街道绿化同步进行,在全面完成29条街路6000余株行道树抚育更新的基础上,打造经八路、旅游路等4条市级园林道路,结合道路改造工程,形成“海棠”学苑街、“法桐”漪汾路等特色景观,不断提升道路的“颜值”和“气质”。
灵石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灵石县积极推动园林绿化从平面走向立体,不断丰富绿化形式、拓展绿色空间,满足居民亲近绿色的需求,近三年立体绿化实施率达10.16%。结合静升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立体绿化、挑合绿化、水生植物、种植池绿化等方式,打造了4.6公里河道立体绿化空间。同时,实施翠峰公园提质工程,修缮登山步道,新建健康步道,对围栏、廊亭、花架等设施挂绿披彩,打造集园林绿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特色山体公园。
除此之外,灵石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严抓新建小区和单位绿化,确保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达到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的绿化标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增加植物配置,完善健身设施,不断完善老旧小区绿地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成功申报省级园林单位5个、市级园林单位5个、省级园林小区4个、市级园林小区11个,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达标率达到50%,居民“开窗有景、出门见绿”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优化布局 完善功能让城市更具韧性
记者在县城区静升河河道边看到,河道两旁绿荫环绕,晨跑、夜跑的市民在优美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河上广场成为市民运动的热门场所,真正实现了出门有绿、运动有地的目标。
近年来,灵石县以塑造城绿交融、园水交织的优美景观为目标,打造森林公园“一河三线十六瀑、三湖八景连九桥”园中水景,形成绿化面积46.88公顷、水体面积9公顷,因势利导改造硬质渠化河道,新增静升河沿岸绿地面积8.05万平方米,完成城区汾河沿线绿化美化15万平方米,逐步打造以绿廊护蓝脉的“蓝绿”生态网络,蓝绿空间布局占比达到43.12%。
与此同时,将城市绿地作为防灾避险的重要载体,完善应急基础设施,设立避险指示牌52块,建设公共卫生间12处,建成12处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初步形成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卫生的公园绿地应急避难体系,防灾避险绿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推动汾河及境内四大支流湿地保护,压实保护责任,落实相关保护措施,全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以文润园 丰富内涵让城市更具底蕴
灵石县隋朝置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让城市更有文化内涵,灵石县按照“文化园林”建设目标,以园林景观建设为载体、园林文化塑造为脉络、规范园林队伍为依托,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内涵,深入推进园林建设与人文互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据了解,灵石县以静升文庙广场、灵石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为重点,建设各类绿地1.4万余平方米,以森林公园为依托,连续三年举办不同主题金秋菊花展,出台了《灵石县建成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坚持“一树一策、精心养护”,对建成区内14株古树名木逐一普查登记、建档立卡,设立社会举报电话,加强日常巡查管护,落实养护管理单位,实现巡视保护全覆盖。近年来先后投入50余万元,完成了5株高危古树的保护复壮工作。
灵石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强化园林绿化队伍建设,定期邀请省级园林专家对干部职工、养护工人进行理论培训和实地指导,组织业务骨干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新理念、新技术。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评选园林工程师等资质证书或参加园林绿化工等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园林工程质量,园林绿化工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下一步,灵石县将继续做好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因地制宜建设居民身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实现“推窗见绿、步行入园”,积极创建园林式道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加大绿化、美化、彩化投入力度,打造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居住空间。(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