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是纪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从上古时期陶片上的刻绘符号到如今形态各异的汉字,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为此,我们对汉字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讨论。
关键词:汉字;规律;演变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统称为“六书”。对汉字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也是关于汉字结构最早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制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文字的性质决定于文字所用符号的性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与文字本身使用的符号是不同层次的事物。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必然是音义兼备的。
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归纳为意符、音符、记号三大类。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为意符,与音有联系的字为音符,与音和意都无联系的字为记号。拼音文字只用音符,而汉字则用到了三种类型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文字与语言的发展并不同步,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当文字与所记载的语言文字发展相矛盾时,要求对文字进行完善或改革。世界上的古老的意音文字,目前仍在使用的只有汉字,这是由于它较好地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汉语的语素基本为单音节,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与汉语结构特点基本一致。汉字在字面上表示一个音节,记录一个汉语语素,与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恰好相适应。
汉语音节结构比较简单,语言中有很多同音语素和同音词,而书面上则用形体不同的汉字来表示,对同音语素和词起到了区别作用。
汉字有跨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中国的方言差异很大,虽然不同地区的人在语音上差异很大,但是因为汉字在意义上代表着语素,而各个方言区的语素又是类似的,所以汉字在各个方言区之间成为最好的交际工具。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活动范围扩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撑,使得人类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语言的传播是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消失。文字的出现解决了语言的局限性,文字的发明和运用使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文字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使用汉字的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人们为了方便书写,对简化汉字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形体上看,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入简,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字体和字形。字形的变化指一个字外形的变化,而字体变化是字形特点和书写风格上的整体变化,通常是指比较明显和巨大的变化。当然,这两方面的变化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割裂开来。在整个古文字阶段中,汉字的象形度都在不断地递减。古文字所用的字符,大多原本是图形。古人为了行文方便,将其逐渐改为用较为平直的线条符号,象形程度较低,可谓“线条化”。在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应当看作是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简化。从表面上看,楷体对隶体的改变似乎微乎其微,但楷书的笔画书写起来比隶书方便,因此由隶改楷也是一次重要的简化。字体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字形的简化。在字体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字形简化也在持续进行。
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书写工具的演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字的记载有多种载体和工具,有坚硬耐久的甲骨和兽骨,用锋利的石刀和青铜篆刻;有方便书写的竹、木、帛、纸等,用笔、墨写就可以了;汉字字体以材料命名的很多,如甲骨文、陶文、金文等。汉字的发展,离不开书写材料和书写载体的相互配合。汉字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我们在不断的改进书写工具以获得更高的书写效率,而不断变化的书写工具也影响着书写方式的变化,所以汉字的字形、笔画也在不断的变化。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繁化的现象,字形繁化分为两大类。一类纯粹是外形上的繁化,另一类是文字结构上的变化造成的繁化。前一类繁化有时是为了弄清楚字形,以免混淆。文字结构变化引起的繁化,以偏旁增加最为常见。换个角度看,大部分加偏旁的现象我们一般可以解释为文字的分化或字数的增加,而不必刻意把它看做是汉字的繁化。汉字繁化是为了符合汉字表意性质的要求,追求词义的准确是汉字繁化最根本的目的。
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两种现象:由繁入简和繁化两种现象。汉字化繁为简是主流,繁化是次主流。繁化作为简化的辅助功能,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制约。它们共同构成了汉字字形古今变化的大趋势,也共同影响着汉字的基本构成、表现作用和文字的性质。
参考文献:
[1]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二零一三年七月修订版,第九页至第十页,第三十四页至第三十七页,第二百六十五页。(作者: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赵子琦 王旭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