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务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兴衰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升华;同时,“三个务必”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要求,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引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三个务必;历史渊源;现实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的非凡眼光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立足时代要求提出的重大论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三个务必”的历史渊源
(一)“三个务必”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兴衰规律的深刻总结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历朝历代的开创者无论是通过政治集团斗争还是通过农民起义获得政权,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在创业之初,无一不是团结一心、建功立业,但最终都深陷人亡政息的泥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首先,初心决定落点。历朝历代导致人亡政息的共同原因都是没有一颗远大的初心来保持执政的清醒。“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我们深刻认清共产党人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奋斗。其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走在赶考路上的“清醒剂”。
(二)“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升华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基于对历史的把握和未来的思考,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饱含了对人民政权长治久安的忧虑和对政党永葆先进纯洁的思考,像一个清醒剂,给全党敲响了警钟。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在“两个务必”的深刻影响下,在对“两个务必”内涵的不断探索和深刻认识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人民立场,发扬苦干、实干精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个务必”是在深刻总结“两个务必”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从“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表明新征程上,党中央要求全体共产党员要以更高的政治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昭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历史主动。
二、“三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一)“三个务必”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制定政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三个务必”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是实现这一政治承诺的现实要求。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站稳人民立场,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殷殷嘱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才能够在新征程上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三个务必”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引领
十年磨一剑,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我们已经总结出自我革命这一保持党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方法。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三个务必”与党的自我革命紧密相连,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思想引领。我们只有在“三个务必”的引领下,保持刀刃向内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够在新征程上取得自我革命的新胜利,以伟大的自我革命来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三)“三个务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肩负着无数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和一代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诉求。“三个务必”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只要我们在“三个务必”的指引下将“初心”化为“恒心”,全党保持空前的团结和高度的统一,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形成强大合力,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就一定能够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结语
“三个务必”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常青之道”,表现出面对未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人民立场、责任担当。只要我们牢记“三个务必”,就一定能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