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市场新潮

在餐厅吃“预制菜” 消费者理应知情

  • 图为某超市预制菜区。本报记者曹翀摄

  •   近日,有关预制菜话题上了热搜,引发网友关注。
      预制菜在饭店、餐馆、外卖平台有多常见?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乡厨、团餐食堂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
      在餐厅本以为吃到的是新鲜菜,却吃到预制菜,消费者对此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一部分网友认为,“预制菜的火爆,让很多人能够吃到更丰富的菜肴种类,也符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挺好的。”然而,不买账的网友也很多。缺乏“锅气”,是许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评价。“到餐厅消费就是看重大厨的手艺,结果10分钟端上来个预制菜,感受不到‘锅气’和‘烟火气’”“可以接受预制菜,但最好在菜单或是点餐时告知”“在餐厅吃到预制菜,坚决不接受,这属于商家的欺骗。”网友的迥异态度,至少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而网友们提出的这些具体问题,也确实需要引起餐饮业和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视。
      预制菜,又称预制调理食品,一般指以各类农、畜、禽、水产品为原辅料,配以调味料等辅料,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通常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贮存或运输,供消费者或餐饮环节加工者简单加热或烹饪后食用。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预制菜因方便快捷,逐渐成为年轻人“新宠”。
      然而,如此火的预制菜,吃起来真的香吗?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口味复原程度和食品安全。2022年,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也显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整体接受度较高,但对于预制菜的满意度却较低。这一高一低,其实已经说明不少问题了。
      我们必须承认,预制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餐饮产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物流网络不断完善,这为预制菜行业飞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每道菜品制作工序都需要从零开始,耗费的时间和人力巨大,恐难以满足当下快节奏下餐厅的翻台率。
      科技发展带来了餐饮行业的变革,但也应思考,怎么能既满足时间和效率的追求,又让消费者放心和满意?预制菜品在流通制作过程中,如何确保食品安全?预制菜的原材料,是否需要检测明示?这或许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预制菜持续火热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呼声与需求理应被看到。
      在预制菜占领外卖和堂食的今天,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奔着“新鲜”下馆子的消费者,很多人并不知道吃到的是预制菜,往往默认为是“新鲜现炒”。碰到此类情况,是消费者自认倒霉,还是有权要求餐馆给个说法?有专家就建议,鉴于预制菜可能存在更多的食品安全风险,可以考虑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也应该把商品的真实情况和相关信息真实全面准确地告知消费者。

    乐樵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