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三晋文旅

“漆亮”多彩人生

——大漆非遗传承人梁金华

  • 图为梁金华制作漆器

  •   雨果在《莎士比亚论》中说:“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梁金华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是滨东之光艺术团团长,唱歌、跳舞不在话下;她葫芦丝演奏六级,落日余晖下,悠扬的乐曲飘荡在汾河上空;她还是大漆非遗技艺传承人,太原市工美大师。
      提到山西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其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早已名声在外。然而,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梁金华,在并州大地上,凭着对漆器工艺的热爱和执着,烙下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从“小白”到“大拿”

      1975年,17岁的梁金华进入太原市金漆镶嵌厂,从学徒做起。此前,梁金华对这项工艺从未接触,是个纯纯的“小白”。
      “入这行啊,是我毕业以后,在几个招工单位中选择了太原金漆镶嵌厂,那时候觉得搞绘画挺神圣的。”梁金华对初入行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刚入厂签的是绘画学徒工,当时厂里的外贸订单红火,灰胎组严重缺人,于是梁金华就被调配到了灰胎组应急。“灰胎组说的直白点就是给器物打腻子的工序,带我的是一位姓宋的师傅,那时采用的猪血灰是一种传统的打底批灰材料,冬天还好,在气温炎热的夏季,味道是真大。”梁金华咬牙坚持了下来,由于干活认真踏实,上手快、质量高,宋师傅舍不得放人,一干就是3年,梁金华也在全厂的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正是这些磨炼,让梁金华比同龄人更能坐得住,更能沉得住。
      从灰胎组调到画工组后,同批签合同入厂的画工组同事,比她早学三年绘画,成了师哥师姐,要强的梁金华暗暗咬牙,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补上这个差距。
      “我跟的师傅姓郝,平遥人,擅长山水,为了讨好师傅,我每天中午给师傅热饭、洗饭盒,端茶倒水,就是想让师傅多指点指点。”郝师傅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女娃娃,成为其得意弟子,1990年,师徒二人制作的八仙桌在全国漆器大赛中拿到了彩绘一等奖,综合银奖,八仙过海五扇条屏获部优称号。
      在实践的同时,梁金华利用业余时间去山西大学艺术系进修绘画,还在群艺馆学了两年。
      正是这样积极上进的精神,几年时间,让梁金华成了厂里的技术“大拿”。

    从“饭碗”到“事业”

      起初入行,对梁金华来说,制作漆器就是一份工作,是一门吃饭的手艺。随着日积月累,天天和木头、漆类、颜料、画笔打交道,渐渐产生了一种别样情愫,满身都是它们的味道,甚至梦里也不例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的弊端逐渐显露,梁金华所在的金漆镶嵌厂的外贸订单减少,让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厂里七八个人一合计,组建了一个“小厂”,一干就是四年半。“这四年半里,我们生意非常好,我是主管技术的副厂长,有时候也得跑销售,这四年半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所有的流程都得掌握,各种技术都得学会,从单一的工种变成了全能战士。”梁金华对这四年半的经历感触颇深。
      这期间,她也摸索完善出擦色工艺,填补了厂里的空白。
      市场终究是无情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金漆镶嵌厂被个体企业兼并。梁金华选择了买断工龄,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华艺装饰制品厂,经营两年后,由于家人反对等原因,梁金华去了一家企业做管理工作。
      业务上的中断不等于梦想的中断,梁金华始终揣着她的漆器梦。2004年,她从企业内退,又适逢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重视,梁金华重新走进这方天地,全身心融入到漆器的研究和推广中。

    从热爱到传承

      对漆器的情感使然,梁金华在知天命之年,开启了新一段的漆器人生。2019年,省美术馆召集一批老艺人开会,漆器产品在现实中几乎销声匿迹了,需要他们去传承,需要他们去大学上课传授。梁金华当即表态:“因为我们对这个行业真的很有感情,受到国家重视我们很高兴,能在有生之年把它传授下去,我们愿意做义务者,志愿者。”
      如今的梁金华,早晨八时准时出现在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静下心来制作一样器物,一切精力都会集中在器物当中。在匠人和器物碰撞交融的瞬间,平淡的循环往复被时间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梁金华看来,传统的艺术形式,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她认为平遥漆器是传统的,和平遥的漆器相比,太原市漆器则是偏向于现代的。从设计开始,太原本地设计师画的仕女就逐渐变得现代,梁金华在绘画当中结合了在山西大学、各种学习班学到的现代技法,甚至融入了现代年轻人中意的抽象画元素。
      “非遗是需要传承的,需要让大家了解传统的表现手法,也需要了解逐渐现代化的过程。年轻人的风格和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让这项技艺真正进入老百姓的家庭,进入老百姓的视野,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梁金华表示。
      梁金华现在有3个徒弟,其中一个徒弟很“大牌”,是平遥推光漆器泰斗级人物、平遥美术工艺合作厂组建者任茂林先生的孙女任小凤。谈到这个亦是师徒也是姐妹的伙伴,梁金华感慨传承的不易,好在两人都有共同的情结,携手共进。梁金华的另外一个徒弟是10岁的豆豆,这个小男孩每周六下午来工作室学习,如今有模有样。“看到孩子求知的眼神,认真的态度,我发自内心的高兴,这项技艺后继有人啊,一定会发扬光大。”梁金华说。
      梁金华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出一本专业书籍,把近五十年从业的积累和体会与读者分享。另一个是研制改良传统漆的配方,经过多方打听,目前,她已经联系到原来厂里制漆的老同事,准备请教实践。梁金华指着自己胳膊,手上因腐蚀刺激引起的荨麻疹和留下的伤痕印记表示,不能再让后辈们受这个伤害。
      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乐观豁达的人。梁金华坦言自己现在身体差,心脏不太好,但她不会放弃,会把余生精力全部放在大漆的传承和创新上……

    本报记者章大军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