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三晋文旅

“牛人”五分钟剪出传神肖像

——记剪纸非遗传承人王振华

  • 图为随机模特与剪纸作品

  • 图为写生现场

  •   一把剪刀,一张对折的红纸,观察对方几秒钟,开始下刀,不时抬头瞄一眼,手中“飞剪走纸”不停,5分钟后,一张形似,神更似的肖像剪纸出炉,原本平平无奇的红纸片瞬间变成了一幅灵动传神的肖像剪纸艺术品。
      “真像”“太传神了”现场随机找的“模特”刘女士发出赞叹声。“我以前买过个人肖像剪纸,都不好意思展示,王老师今天给我剪的这幅,眉目之间的神情简直就是本人,回去就挂起来。”小高兴奋地说道。8月6日,记者目睹了剪纸非遗传承人王振华现场为两位“模特”剪人物肖像的过程。

    从工人剪成大师

      王振华原是凭借着兴趣与爱好,潜心钻研剪纸艺术。在一张张毫无生气的纸张,剪刻出了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作品。现在是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太原市剪纸非遗传承人,用行业内“大哥”形容他不为过。
      当年热爱美术的他,在车间帮忙出黑板报、写美术字,因为没有刻字机,只能自己用壁纸刀在不干胶纸上刻好再贴到宣传栏上。这个过程中,王振华尝试着刻了一些图画,没想到竟然刻什么像什么。但是壁纸刀太大,细微之处难以表现,他又开始寻找更合适的工具。找不到特别趁手的工具,就自制了各式各样的小刻刀,有了合适的工具,王振华创作起来就更有劲头了。
      王振华自幼喜爱古典文学,有美术,书法功底。王振华与剪纸艺术结缘,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那时候我在晋西机械厂车间钳工,负责车间的板报创作。有一次创作板报时突发奇想,用各种颜色的纸,裁剪、拼接构成图块,然后贴在板报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创意板报竟然获得了厂里板报比赛二等奖。”此后王振华走上了剪纸艺术的创作路。
      王振华从28岁起开始制作《红楼梦剪纸连环画》,全本有723页,每一页从人物、花草、山石,甚至一根头发丝,他都要自己精心设计、精雕细刻,400多个人物神态毕现,用时两年多时间。他说道:“别人都是用眼睛读红楼梦,我是用刻刀在读红楼梦,这些红楼梦里的经典人物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心里。”黛玉葬花、宝钗抱瓶被他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从国内剪到国外

      2000年,王振华的作品被太原市群众艺术馆老师看到后,推荐参加了当年山西省剪纸艺术展,获得三等奖。2001年随太原市民间艺术代表团出访德,法两国,并举办个人作品展。从此,开启了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国剪纸艺术的道路,2001年至今,王振华走过了20多个国家。
      2016年春节期间受省商务厅委派出访毛里求斯参加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举办的新春招待会;2016年11月受文化部委派出访意大利米兰,进行文化交流;2017年春节随北京市文化代表团出访芬兰,爱沙尼亚,参加欢乐春节庙会;2018年春节应华为公司邀请,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18年,随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出访葡萄牙,精湛的剪纸技艺赢得广泛好评。2019年2月,赴日本参加东京春节灯会,引发当地华人的热烈反响。
      谈起最初出国经历,王振华表示压力很大。“因为代表、展示的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把人丢在国外,那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儿。尤其是现场剪人物肖像,在折叠纸展开前,像不像,能有几份像,我自己心里也没底,背后都是冷汗。好在没出现过意外。”王振华说道。
      让王振华难忘的是出访西班牙,当地安排在公园进行2天的现场展示,9时开摊,8时就开始有人排队,2天剪了180多个人物肖像,上到总统部长、下到普通市民。“活动结束后,我感觉手指都不是自己的了,但看到友人把随身的巧克力、书籍等做为感谢的小礼物,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光。”王振华说。

    从传统剪到创新

      从事剪纸艺术创作三十多年,王振华的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观音百像图”“敦煌壁画”“孔子讲学图”“毛泽东书法”等大型作品。2008年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09年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00年在山西省首届剪纸大赛中获三等奖,2004年在省城剪纸艺术展中获金奖,2005年在文化部举办的“纪念安徒生二百周年”剪纸大赛中获铜奖。可谓荣誉满满。
      在创作风格上,王振华以人物肖像为主,在吸收传统剪纸艺术养分的基础上,又偏现代风格。
      王振华现场剪肖像,是从2007年开始,那时候,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已经名声在外的他多次被邀请至楼盘给客户现场剪人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王振华正式“进军”现场肖像剪纸,边学边实践。那时王振华只能剪人物的侧影。
      2012年,王振华参加在有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称号的河北蔚县举行的全国剪纸博览会,同行的言语中说,现场剪人物肖像的侧脸可以,但剪正脸肯定是达不到的。听到这话后,王振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回到太原后,就开始试验,凭着扎实的基础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王振华的天赋兑现,从最初六分像到九分像,从最初的形似到神似,从最初剪一个十几分钟到现在的五分钟,王振华用了10年时间。
      交谈中,王振华表示,现在他正在尝试剪45°的人物肖像。“这个类型的剪纸需要更高的技艺,争取在年底攻下。”王振华的话掷地有声。
      王振华一直在用自己的激情与智慧传承、创新、发展着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使得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能够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章大军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