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后是4次华丽转身,7次轮换岗位,从部队到地方,从军内媒体到地方媒介。一名地方大学“理工男”、大学生村官、首批直招士官、党群干事,岗岗叫得响,岗岗硬邦邦,先后在军内外媒体刊播稿件3000余篇,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优秀士兵3次,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3次聘为特约记者、签约摄影师。他叫马慧鑫,是一名转业军人,汾酒集团基层党务工作人员。
十年前的七月,一次大学生直招士官的选拔,让他走进了人武部的大门。值班室里摆着一份《解放军报》,就是在等待考核的过程中,他翻阅着报纸,墨香的文字,图文并茂、故事曲折的通讯稿,让对军营情有独钟的他更加坚定了投身军营、报效国家的信念。考核很快就结束了,临走的时候,他借了一份《解放军报》,就是这份《解放军报》,开启了新闻之路。
八月,他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考取了大学生村官,同时被全国首批大学生直招士官录用。两边都抛出橄榄枝,他毅然放弃了待遇丰厚的村官,选择披上军装,踏入军营。从大学生到军械员,油液分析员到理论教员,到质控助理;从综合办到政治处再到政治部,转业回地方后,敏锐的新闻嗅觉让他一直走在不忘初心的宣传路上。
转业不转志 退伍不褪色
2014年,他从部队转业后,本以为就此结束了与军旅之缘,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面对新型的媒体模式,是放弃?还是坚持走在这条路上。一堂人武部政委的授课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看着自己熠熠生辉的军功章,他选择了继续走在不忘初心的战线上。
他定下一条原则:沉在基层、俯下身子、亲身经历,进了修理厂就是修理员,到了炊事班就是炊事员,拎起扳手是钳工,站在机关就是编外参谋干事,让每一个岗位都成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平台。他拜老职工为师、结民兵连长为友,平时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上级下发的文件、通知、报纸等重要信息,都及时学习领会。每天都要浏览一下当天所有的报纸和各级媒体网站,做好剪报和资料收集整理。当发现有特点的文章时,都如获至宝,复印或剪贴下来学习借鉴。
在2014年的5月,他了解到一位抗美援朝回乡一等功臣的老革命。敏锐的他立刻警觉,重大线索,如今参加抗美援朝老英雄已经不多,了解曾经的历史,采写当年抗战的英雄故事更是迫在眉睫。随后的一个多月他居然搬上行李住进了当地农户家中,跟这位老战士同吃同住,一起分享老战士的故事。
“敌人的炮火很猛烈,白天不能出来,不敢吃饭,不敢睡觉,等到了晚上才能行动,敌人晚上就呼呼睡觉,我们用凉水和炒面糊糊吃个半饱,就赶着出去搞突袭……”一等功臣付有金的眼睛湿润了,他边听边擦着眼角的泪水。多么感人的过去,正是那个年代,那种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伴随着我们革命先辈,我们才有今天的生活。他深刻地认识到,像这样的故事不能只写在报纸上,要让更多的党员干部、职工了解,他迅速向有关领导汇报,马上策划组织实施。《人民功臣为我上党课》一文发表于国防部网重要位置。
在开展征兵期间,他发现在孝义这片土地涌现出很多的值得报道的故事。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父子三人从军报国。战士郝傲群的父亲郝万青曾经是一名通信兵,在部队屡建成绩,数年后服从组织安排回乡,如今已有建树。大儿子郝傲群考取哈尔滨中西医学院后,携笔从戎建功军营。二儿子郝超群考取山西建筑学院后,继续书写从军梦。父子三人携笔从戎投身国防建设。入伍不到三月,郝傲群就因训练刻苦荣获优秀士兵表彰,年底因工作突出被任命为文书。郝超群如今也在部队成为业务骨干,负责技术保障。为了能够写出是什么力量让一家三人从军报国?他跋山涉水,多次往返老哥和弟弟所在部队,耗时三个月,深入了解他们在军营成长历程。《薪火相传世代从军》一文刊发后反响很强烈,同期他发现一家农民家三兄弟均考上大学后全部参军入伍的线索,积极采稿,报道先进典型,在同年征兵宣传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永不停歇 甘做基层党建的永动机
2015年,还在采访路上奔波的马慧鑫接到转业安置的通知。来到汾酒厂的他被安排从事党务、纪检工作,身份转变,工作模式的转换让这位有着“岗岗叫得响、岗岗硬邦邦”的狂人犯了愁,然而繁琐复杂的工作还是没难住这位“硬汉”,他毫无退缩,走路、吃饭都在思考,甚至睡觉梦到的都是在工作,短短一个月便从“门外汉“成了“业务大咖。”
“你们先回,我得去趟医院,我老婆快生了。”说完便走了。7月1日,刚刚参加完党日活动的他马不停蹄地奔去医院。爱人早产,孩子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一晚下了两次病危通知。可谁知道,第二天早上7时整,他满脸疲惫又准时出现在了办公室里,涨满血丝的眼依然紧紧地盯着发黄的笔记本。
“他就这样,人一辈子能遇到几次这样的大事,让他休假去医院照顾孩子,他却说手头的工作太多,孩子有医院管,干完就走……”领导心疼地说。孩子从病危到好转,23天,他只看了孩子2次,工作却从未间断,保质保量的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他像一台不停歇的永动机。妻子埋怨,女儿抱怨,家里的事情什么都靠不上,结婚多年,之前是在部队回不了家,要不就是在单位加班加点,孩子活动从来顾不上,从来也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就是这样一个不合格丈夫,不合格爸爸,“逼迫”的家人从无奈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卖命工作,图啥?他还是说,为了肩上的责任。
段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