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通过分析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现状与综合素质培育的重要意义,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化提升提出一系列有效解决措施,以加快建设“大师资”教师队伍,构建“大思政课”教育格局。“大思政课”视域下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建设现代化教育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大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素质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为培养新时代“四有”青年提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这突出强调了加强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与素质水平迫在眉睫。
(二)立足中国国情,提升文化自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之要
高中阶段青少年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教师的素质水平关系到教师能否实现文化自信教育的纵向与横向的协同一致,教育过程与教育内容的连贯循环。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加强高中思政课教育、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意义深远。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当前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情怀,无法调动学生情感,缺乏情感共鸣
“晕轮效应”提出,当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中展现出个人魅力而被吸引时,就会下意识认可其课程质量。[2]教师的“情怀素养”是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但在现实情境中仍然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情怀缺位现象。部分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内容缺乏信任感与热情度,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共鸣。教师个人以及思政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二)偏重应试教育
高中学段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最直接的需求是应试与升学。在这一需求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时,即使心理上认同素质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是会通过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等方式满足应试需要,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与“大思政课”背景下优化思政课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举措相悖。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积极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
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思政课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力量,应当多方协同、长效发展[3]。为此,各学校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侧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方式要多样化,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管理灵活分类,对症下药,提高实效。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能力。在道德素养方面,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培养,注重师德建设,坚定其理想信念;在教学科研方面,教师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鞠法胜,王秀芝.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表征、现存困境及提升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7):114-120.
[3]闵德美.“大思政课”视域的思政教师队伍优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2):90.(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