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理论探索

乡村振兴背景下OGC短视频的作用、困境与突破

  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厘清了OGC短视频的概念,继而发现了OGC短视频创作的困境,最终提出了解决OGC短视频生产问题的宏观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OGC短视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即职业生产内容,指通过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行业人士生产内容并领取相应报酬,如具有新闻背景的内容生产主体——媒体机构的记者、编辑生产的内容。而常见于短视频平台上的短视频为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产内容,指的是原本被动接受信息的用户生产原创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这类内容相较于OGC而言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生活化特征。

一、乡村振兴题材OGC短视频的特征
(一)主题更鲜明,优秀文化导向性突出

  OGC短视频往往具有更加鲜明、更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视频价值导向,能够把中国乡村的优秀人物精神、民风民俗和乡村品牌,通过镜头语言、非线性编辑等技术处理方式深入浅出地展现给观众。例如,中国文联“摘星星的人”系列公益微电影,以竖屏影像艺术手法,宣传乡风文明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促进乡村振兴,弘扬社会正能量。乡村振兴题材OGC短视频大多聚焦于农业新闻、“三农”人物事迹、农业改革经验、助农产业带货等,有的视频还涉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二)制作更精良,职业把关更专业

  由于视频生产主体的知识储备有较大差异,UGC短视频较为零散,质量良莠不齐。而制作OGC视频强调职业身份,保留了“把关人”的角色,在信息发布前便已进行内部审核,从而保证内容的质量。从视觉语言来看,OGC短视频的制作主体往往具有专业的拍摄和剪辑技巧,有组织的景别变化和镜头运动造就其影像的逼真性、复制性、戏剧性,从构图、光线、色彩到整体画质、蒙太奇的运用方面都更为专业。

(三)信息更丰富,叙事策略较为高明

  由于流量经济与农民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存在短板,部分个人博主的乡村题材短视频内容通常为单一的生活娱乐或农产品带货,其内容类型定位不够清晰,内容形式创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传播策略方面的思考。而OGC短视频往往根据内容主体、自身职业和专业确定了清晰的内容定位,如:传统工艺类、人物故事类、农业科普类等。叙事策略层面OGC短视频也更为突出。“央视三农”在抖音上用46秒讲述了一名乡村教师主动接手“差班”后,该班47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的故事,该视频获得了二百多万的点赞量,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公益性与社会价值更突出

  部分乡村内容生产者在创作短视频过程中操之过急,寻求快速的商业变现而忽视了内容的真挚性与公益性,效果适得其反。而OGC短视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往往展现着较为完整动人的乡风乡情、家规家训、民俗技艺等,是传承乡村文脉的具体体现;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OGC短视频有能力完整展现乡村振兴产业从“愿景”变“实景”的过程,将致富经验展现在互联网中,激励农民,引导社会大众重视乡村产业发展。

二、乡村振兴题材OGC短视频的现实困境

  相较于城市语境下的OGC短视频,我国乡村振兴题材OGC短视频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缺乏资金投入

  与其他题材的商业作品相比,乡村振兴题材的短视频缺乏吸引投资的动力和明确的资金投入方向,导致各个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积极性稍显不足。同时,乡村振兴短视频的主导方不明确,缺乏专业机构或机构组织来引领和推动相关工作,难以协调政府、农民、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媒体各方需求和期望,再加上沟通和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一类短视频专业团队在乡村当地拍摄时,往往面临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平衡难题。

(二)对OGC短视频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政府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展示和传播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性,也未意识到采用OGC形式拍摄有助于展示和传播乡村振兴的良好形象。对自媒体低门槛的过度依赖导致出现一种误解,即只要有手机就可以轻松拍摄出多样化的画面,这进一步削弱了资金投入主体的动力和文化产业振兴乡村的可持续性。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其信息生产能力、技术运营能力以及包装宣传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把关”的存在,能更有效地推广乡村振兴题材的OGC短视频。

(三)主创缺乏创作经验

  理论来源于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一部分OGC视频主创人员对于乡村生活和乡村振兴的体验不足,导致其作品缺乏真实感和吸引力,难以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因此,对于涉及农村生活的内容创作,制作者应加强对农村生活的研究和了解,确保视频内容能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三、乡村振兴题材OGC短视频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多元主体的重视程度,凝聚社会力量

  2023年1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出台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指出:“各地要高度重视试点探索,多措并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1]基层政府应提升对乡村振兴题材短视频的认识高度,完善乡村各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因地制宜出台扶持和规范乡村短视频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加强本地区政策、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有意识地将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转化为视频形式,以更好地传播和巩固乡村振兴的成果[2]。

(二)提高视频内容质量,融入乡村品牌建设

  在创作层面上,OGC视频创作主体需要规避脸谱化、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的剧本创作,深入挖掘本地乡村振兴的特色故事与时代内涵,为扩大受众面可以选择雅俗共赏、城乡交融的表现方式。此外,尤其可以注重视频原创性与创新性,丰富乡村短视频类型,形成多元的垂直细分领域,为受众呈现新内容、新形式[3-4]。影视语言不必繁杂炫技,而讲究恰到好处,巧妙组合特写、大景、跟焦等,运用合理的光影、色彩和听觉符号等要素,营造温暖、亲切的乡村氛围。捕捉真实的农民、乡村工作者真实的情感、生活状态和社会凝聚力,塑造真实多样和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增强视频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创新传播途径,多场域传播

  优质的OGC短视频要规避“重制作轻传播”的问题,不必局限于单一平台传播,除投放YouTube、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外,还可以根据平台特色,将其分享至“三农”垂直网站或其他平台的相关频道或栏目,如知乎、豆瓣、百家号、头条新闻等,以便扩大短视频的传播范围,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5]。创作主体还可以通过参与抖音“新农人计划”、哔哩哔哩“三农”专项扶持计划等活动,获取平台流量扶持,让乡村振兴获得尽可能多的观众的关注。还可以考虑联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与视频平台,为不同用户群体构筑起一个个圈层化的独立传播空间[6-7]。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乡村振兴短视频内容,发挥人际传播的情感传播优势和大众传播强大的公开传播优势,吸引全媒体全平台更多的用户分享和传播乡村振兴成果,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1/12/content_5736525.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3]郭远智,刘彦随.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径[J].地理学报,2021(6):1408-1421.
  [4]鲁占美,袁勋.乡村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机制与规制研究[J].视听,2023(4):107-110.
  [5]刘大川.乡村振兴视域下“三农”短视频内容生产机制的转向、问题与优化策略[J].理论建设,2022(5):105-112.
  [6]匡野.乡村文化振兴,短视频能做点啥[N].光明日报,2021-03-10(13).
  [7]曾润喜,莫敏丽.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短视频+”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编辑,2021(6):23-26.(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斌 周智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3期

  • 第2023-07-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