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石县始终把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针对农村垃圾成分复杂、量多分散,村民爱护环境意识不强等问题,灵石县积极探索,结合农村实际,确定“垃圾不落地”推广模式,探索出一条村民能适应、接地气的农村垃圾治理新道路。
8月15日上午7时,记者在静升镇马和村中心街看到,环卫工人驾驶着垃圾清运车,用喇叭播放着上门收垃圾的提示音乐,沿街商铺的店主陆陆续续走出家门,将装好的垃圾投放到垃圾清运车内。
这是静升镇马和村推出的一项垃圾治理新举措,即在村主次干道撤除部分垃圾桶,实行垃圾收集“上门服务”,让“垃圾不落地”,让村容村貌更整洁。
马和村村委委员孟晓东说:“原先很多村民对撤掉门前垃圾桶的举措不太理解,但是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及成效的显现,如今大部分人都能积极配合,提前将垃圾装好等待每天定时收集。”
据孟晓东介绍,村里一直存在垃圾桶管理主体繁多、类别杂乱等问题,虽然环卫工人全力保洁、收运,但摆放无序、污水横流等现象依然存在,极易滋生病虫,为从源头上治理垃圾乱扔乱倒问题,从今年7月开始,马和村在村主次干道开启垃圾收运新模式,并按需新增果壳箱,设置标准统一规范的垃圾分类亭。
为了减少撤桶后给沿街商户带来的不便,马和村“两委”积极探索定时定点上门收集便民服务举措,在撤桶前发放了告知书,撤桶后每天分时段巡回上门收集垃圾,针对夜宵经营生活垃圾量大等特点,组织环卫工人延长作业时间。为有效减少垃圾存放时间,保障周边环境卫生,环卫工人还主动与商户约定收集时间,转被动收集为主动服务。
沿街商户王俊说:“我是开夜市的,刚撤了垃圾桶那会儿总觉得不方便,但是这几个月,每天晚上环卫工人专门上门收集垃圾,还挺方便,关键是环境确实有了很大改善,环境好、生意好,心情也好。”
“垃圾不落地”模式打破了垃圾越清越多的困境,形成了“三分扫、七分管”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了环境卫生管理从“末端垃圾清理”向“源头污染防治”、从“政府单向管理”向“人人参与共治”的转变,让村民在参与中获得更整洁的环境、更幸福的生活。截至目前,马和村已撤除120多个垃圾桶,共建成垃圾分类亭29座,由环卫工人分早、中、晚一天三趟进行垃圾收集工作,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有条不紊。
环境卫生治理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百姓福祉。孟晓东表示,下一步,马和村将继续摸索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做好做实“垃圾不落地”工作,实现农村环境“脏、乱、差”变“洁、净、美”。(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