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行业聚焦

遏制个人信息泄露 提升公众安全感

——我省房地产行业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调查

  购买的新房刚交房,就会接到装饰公司的推销电话;去了一趟售楼部,推销新楼盘的电话就会紧随而至,这些推销电话让人不厌其烦。究其原因,是因为个人信息遭到严重泄露。
  那么,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呢?日前,记者深入太原房地产行业展开调查。

装修行业:贩卖小区业主信息

  业主购房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伴随着装修电话的狂轰滥炸,更可怕的是,对方甚至能精准地说出业主的房产信息。“买房后骚扰电话不断到底是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市民杨先生自从收房后,手机变成了推销热线。“刚开始,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我觉得很可怕,对方是如何知道我的信息?”
  购房后,尤其是收房后,装修公司的电话是一个接一个。杨先生说:“我是7月底收房的,从收房后,每天最少能接到10个装修公司的电话,其主要是推销精装房后续要修改的方案。最让我可怕的是,这些推销电话能知道我所有的信息,我购买的多大面积的房子,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层。我就想知道,这些装修公司是如何获取我的信息呢?”
  在杨先生的通话记录中,记者以购房者的身份随意挑选了一个手机号拨打回去了解情况。当问及是如何获取客户的信息时,得到的答复是:“不方便告知,我们有自己的渠道。”
  在采访中,一位知情人士范先生表示,在装修行业贩卖小区业主信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装修公司会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联系到各个楼盘的销售人员,购买业主信息。“一个大楼盘的业主信息大致1000元左右,一般小点的楼盘500元就可以搞定。”
  范先生说:“装修公司购买信息后,开始电话营销,逐一给业主打电话,过滤掉其中没有装修意向的客户。有意向的则记录下来,在推销上重点对待。同时,买了业主资料的装修公司,还会倒卖一部分业主资料给另一家同行业公司。这就导致业主被多家装修公司反复骚扰。”

销售行业:进趟售楼处就被抓拍

  值得注意的是,因人脸信息等身份信息泄露导致购房者担忧的问题也时有发生。晋中市民乔先生在2021年购房时就遭遇了人脸识别的问题。
  乔先生说:“我是在晋中金科博翠天宸购买的房子,购房时就发现该售楼处内遍布摄像头。当时销售置业顾问告我,这些摄像头有人脸识别功能,该功能用于区别客户。结果,我第二次去售楼部时,置业顾问就直接喊出了我的名字。对于发生这样的情况,我是很担忧的。在该售楼处看了两次后,推销新楼盘的电话紧随而至,直到我购买了该楼盘的房子后,推销电话才减少。”
  对于为何被电话推销?乔先生后来经朋友的提醒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我登记的看房信息被售楼部的某个置业顾问泄露了,这些推销电话中,有的是他们自己团队给我打的,其主要目的是让我觉得他们的楼盘好、优惠力度大,促使我快速做出决定。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楼盘的推销电话,我如果不购买该楼盘,其他楼盘的销售就有了一个潜在的客户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类似乔先生的遭遇还有不少。太原某房地产代理销售经理赵卫龙称,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的情况非常普遍,几乎每一家售楼处都会安装,即使戴口罩该系统也可以识别。对于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绝大多数情况下看房人并不知情。
  赵卫龙表示,一些地方的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以此辨别自然到访客户与来自二手房中介等渠道的客户,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担忧。售楼处的人脸识别,之所以让大家感到焦虑,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在移动互联网端,人脸信息越来越重要,相比其他部位,面部天天暴露在外,更应该加以保护,不能任意采集。人脸信息一旦被泄露,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
  售楼处收集个人信息,应该是在明示告知、充分提醒的前提下,由公民选择是否提供、如何提供、销毁个人信息,在此过程中不能对公民的选择权予以不正当的限制。

个人信息:不得向他人非法泄露

  对于杨先生的情况,省房地产业协会法律事务部王郑表示:《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王郑建议,杨先生可向人民法院起诉,申请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也可以向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行政机关可依法调查并对侵权者进行处罚。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权利人可以报警,公安机关、司法机关会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惩治犯罪、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乔先生的情况,王郑表示,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不断成熟,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给公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不规范使用等现象,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挑战。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及其他人身和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提出,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同时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建设、使用、运行维护单位,对获取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非法泄露或者对外提供。
  王郑认为,如果新规得以实施,可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遏制人脸信息采集乱象,提升公众的安全感。

记者手记
利益驱使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其原因就是由于其背后存在着灰色的利益链。我个人觉得有市场的需求,低成本、高收益,暴利的促使下,就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1000元就能购买到无限价格的信息,这对于很多装修公司来说,简直是一本万利,所以这些装修公司的人就会想着法子进行一些不法的勾当。正是存在恶意利用个人信息的不正当行为,才导致该产业存在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而其中的暴利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从内部非法获取信息。
  此外,随着我国大数据快速发展,大数据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快递公司、外卖机构、淘宝卖家等各种组织机构或企业、个人都在长期的经营中,逐渐形成并积累各自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其中涉及姓名、性别、年龄、生日、住址、电话、银行账号等大量个人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有的因管理不善而导致被动泄密,有的则是主动泄密来牟利。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我觉得重要的是自己要更加谨慎,培养信息安全的意识。

本报记者秦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