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三晋文旅

搬运文化

——记晋作木雕非遗传承人叶尧良

  • 图为叶尧良作品

  •   “这里有点死,得重新做。”“这个人的神态好像不对。”“这个界线在这里不能出现,会影响整体的美感。”“仔细观察好,再下刀。”……8月20日,山西晋作木雕传承展示中心内,叶尧良正在指点徒弟陈文盛制作木雕作品《庆丰年》。
      叶尧良,晋作木雕非遗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

    浙人入晋深耕28年

      1992年,19岁的叶尧良带着浙江人务实勤奋、敢闯敢干的精神到太原“闯世界”,从小喜欢绘画的他,在浙江师从高级美术工艺师楼思忠先生,三年学徒生涯,使之具备了较高的木雕设计、创作能力,熟练运用各种木雕表现手法。
      来太原后,经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雕塑家龙启印先生施教、谆谆引导,进一步吸收三晋传统木雕之特点,以中华五千年三晋文化为源,创作了《千手观音》《犀牛望月》《寿星献桃》等木雕作品,此后近三十年的木雕生涯中不断提炼、不断创新,开拓独具三晋特色的木雕奇葩。
      谈及到山西做木雕的感受,叶尧良一句话总结:“看完山西大院木雕,就走不了了,被厚重的历史,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吸引。”于是一头扎进山西这片热土,一扎就是28年。身材魁梧的叶尧良无论是样貌上,还是口音上,如果不介绍自己是浙江人,言语中不时夹杂着一些太原方言,真以为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用他的话说,山西的艺术底色已经融入进他的血液和骨髓。
      在他看来,山西木雕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山西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和历史脉络的传承,形成了形神兼备、大气磅礴、古韵沧桑的独特艺术魅力。

    以“商”养“工”

      初到太原,叶尧良在家具、木雕行业打工,后自己成立公司独当一面,多年的市场锤炼,让他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面对市场是所有民间工艺都绕不开的生存话题,叶尧良则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木雕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收入作为发展基础。但市场只是保证木雕行业发展的基础,而木雕要想真正传承,必须注重技艺,不能过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他很感谢打工的那段时期,“那时候的客户有拍卖行、古建公司、室内外装修公司,他们对手工艺者的善待和尊重,让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了共同的生存圈子。”
      叶尧良有着与其他一些从业者所不具备的艺术责任,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对艺术的尊重,这样的态度恰恰是当下木雕行业所缺少的。“一件木雕精品的诞生,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叶尧良说,他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整整雕了两年半时间。
      “现在很多木雕企业主要以电脑机雕刻为主,也有用手工雕刻的。一名普通机雕工人,年薪基本超过10万元,有的甚至达20万元,手工雕工收入则更高。”可是,为什么木雕产品市场价格看好,工艺的传承却不尽如人意呢?叶尧良认为主要是因为学习木雕辛苦枯燥,且学习周期长,耐得住寂寞的人太少。“我从接触木雕到站住脚,用了15年的时间,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哪个年轻人可以真正沉下心来做这个行当。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机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木雕行业,但却造成了只重效率不重技艺的结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雕所做出来的只是商品,而手工雕刻出来的才是艺术品。”
      近年来,叶尧良参与了明太原古县城、汾河晚渡、晋商博物院、双塔公园、钟楼街等建筑的木雕制作;叶尧良创作的一件以晋祠、云冈石窟、平遥古城、运城关帝庙为内容的木雕作品,被选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山西厅。

    木雕不应该只在博物馆里

      “非遗的明天不应该只在博物馆里,在传承古老雕刻文化精髓的同时,要提升晋作木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让其带着山西特有的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叶尧良对木雕未来的发展一针见血。
      他认为,发展木雕非遗应寻求适应新时代的方式方法。目前,叶尧良正在酝酿开发能够集中体现山西文化特点的文旅产品,一个是根祖文化,一个是晋商文化。叶尧良向记者展示了他创意制作的木雕姓氏图腾,做旧的边框,刻上十二生肖,中间镶嵌上姓氏。“把姓氏和生肖结合起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既能做成摆件,也能做成挂件,可大可小,将来还会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形成定制。”叶尧良介绍道。
      叶尧良的另一个文创产品则是以晋商文化元素为核心,目前开发出晋商源、晋吉祥、晋富贵三个系列木雕产品。随手拿起一副晋商源给记者讲解了设计理念,表达方式。“中间这个是驼队,代表晋商的茶马古道,鼎代表诚信,围棋盘上无棋子体现了晋商精髓不是生死局,不做霸盘,而是弈而不破,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牛是代表晋商的勤劳,四周的蝙蝠、商号等等元素,全面表现了晋商文化底蕴。”
      把室外的木雕搬到室内,让山西木雕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是他今后主要的使命和职责。叶尧良笑言,他就是山西木雕文化、艺术的搬运工。

    本报记者章大军/文 杨鹏飞/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