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县伞头秧歌是山西省临县的传统舞蹈,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舞蹈,但是临县秧歌中的“唱”的形式远大于“跳”,这一表演特色使得秧歌蕴含了太多可以收集、利用的口述档案。但是,临县秧歌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试图以档案学的角度,去探讨伞头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希望对临县伞头秧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微薄的作用。
伞头秧歌现状
临县伞头秧歌广泛流传于山西西北的吕梁山地区,因为起源和盛行于临县,故称临县伞头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歌和迎神赛会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今天临县伞头秧歌的歌舞形态。不同于陕北秧歌,临县秧歌在重视“舞”的同时还重视“唱”,甚至会进行专门的“唱秧歌”。唱秧歌不是固定不变或者提前写好的,而是现编现唱,讲究押韵合题,还发展成了双人对唱、多人对唱等形式。而且,临县伞头秧歌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在临县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每个村庄都会有几个能“唱”的人,甚至会在婚丧嫁娶时,专门请人来唱秧歌。而之所以如此,与临县独特的文化生态有很大关系。临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黄河中游,东边为吕梁山,西边为黄河,交通不便,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再加上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春秋少雨,旱灾频发,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在古代,面对旱灾,普通群众只能通过祭拜神灵,来祈求风调雨顺,故伞头秧歌成为祭祀的一个很重要活动。而且,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使得冬天、春天有很大的空闲时间,在那个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的年代,大家集结起来扭秧歌便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娱乐活动。伞头秧歌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宣传手段,对共产党发展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延安派出了许多文艺骨干力量来到吕梁山一带,对影响较大的民间舞蹈进行改造和加工以便更好的服务战争的宣传。通过秧歌,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临县伞头秧歌在现在,还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普通百姓在婚丧嫁娶的时候有钱去请伞头进行演唱,使得一部分人成为专职伞头。再加上网络的发达,临县伞头们积极适应新时代,通过开直播、发视频来表演伞头秧歌,虽然他们是为了挣点钱,但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临县伞头秧歌。这些使得临县伞头秧歌和一些其他非遗比起来,发展处境好了很多。但是,也有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对待伞头秧歌上,更多地把它看成是一场娱乐活动,而没有对其进行研究,更遑论把它当成档案去收集、保护和开放利用。
伞头秧歌面临的困惑
上节提到了临县伞头秧歌虽然紧跟新时代,生存环境比较不错,但是他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由于在“唱秧歌”时,使用的是当地方言,而山西方言独成体系,一个县之内就存在着许多不同,更不论到市或者省了。同时,临县方言还与普通话有较大差距,使得临县伞头秧歌难以向外界推广,被外界接受。而作为口述档案,本就需要专门的人员去收集、整理、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临县伞头秧歌虽然现阶段有较多的当地观众和关注度,但是受众年龄偏大,多是中老年人,在年轻人中对于伞头秧歌关注和喜欢的人非常较少。所以,临县伞头秧歌面临很大的危机,如果不能够及时寻找方式,去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那么暂时的市场活跃将是无法长久的。随着中老年这批真正喜欢秧歌的人的老去,观赏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少,那么将临县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从现在开始就做两方面的准备就很有必要了。一方面,向年轻人喜欢的方向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对临县秧歌加强保护,进行口述档案的收集。
临县伞头秧歌还面临着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秧歌从业人员,都缺乏相应的意识和专业程度。另一方面就是如今秧歌的市场行情还比较好,秧歌文化业还较为繁荣。但是,我认为,应该居安思危,从现在就要拥有危机意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是缺乏开阔的视野,只认识到伞头秧歌属于文艺界的事情,对于秧歌档案的收集工作只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进行过,之后就再也没有对临县秧歌进行发掘。
最后一个问题是,临县秧歌的演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于一门艺术来说,演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临县伞头秧歌更是如此。临县秧歌的演员被叫做“伞头”,是因为表演的时候一手拿伞一手拿虎衬而得名。临县伞头秧歌的伞头不仅需要承担带头扭的组织任务,还要现编现唱。而且有时间限制,有时候还会对唱,这时候难度就上来了,因为双方会互相问答,设定主题创作,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担任伞头的。临县伞头秧歌的伞头演员,大多在40岁以上,他们大多数只是通过秧歌来挣钱,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而且还不具备提升价值的能力。当地政府也做出过努力,曾试图通过举办秧歌大赛来选拔优秀的伞头,但是受领导的喜好影响,并没有成体系的保存下来。这当中,当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伞头艺术家,但是很少有人去对伞头秧歌进行研究。现在的临县伞头秧歌协会会长贺升亮,曾经写过一本《岁月如歌》,里面记载了大量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秧歌历史,算是少有的关于秧歌的专著。但是,像贺升亮这样的优秀伞头,实在是太缺乏了。临县秧歌的演员大多数都是兼职演员,虽然平时从事伞头活动的收入已经远比他们的其他工作挣得多,但还是没有人能专职从事这一行业。再加上,虽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没有明确的传承人,自然对临县伞头秧歌的认同度就不是很高。而从口述档案管理的角度来说,虽然看似有很多人去采访,收集记录,进行研究;但是缺乏一个标准和让人可以信服的权威。
如何从档案管理方面对伞头秧歌进行保护
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关于临县伞头秧歌的保护,已经有人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但是这些多是从文艺方面的保护入手。很少有人从档案学的角度把他当作口述档案来进行保护研究。笔者试图通过三个方面来给临县伞头秧歌的保护作出意见。首先,笔者认为应该提高档案管理部门的水平。只有管理部门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才会对临县伞头秧歌的档案属性重视起来。先从纸质档案做起,尽可能的收集一些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秧歌,分类整理,编入档案。然后应该聘请或者培养专门的从事口述档案的研究,这点在临县伞头秧歌上还需要懂得当地方言。因为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是一项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采集者不仅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而且要有基本的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采集的原则、方法技巧、技术等,所以聘请或者培养专门的从事临县伞头秧歌口述档案的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
其次,笔者认为应该依托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临县秧歌虽然没有被专门的以口述档案进行收集。但是相比其它非遗,临县秧歌拥有大量的光盘资源。第一是当地婚丧嫁娶有录像的传统,对于秧歌这一活动有所记录,第二是因为在本世纪初,许多秧歌活动都被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贩卖以获得盈利。这些光盘是非常重要的档案资料,可以进行收集,然后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数字化。一方面便于保存,另一方面也便于研究。
最后,笔者认为还应该进行文旅融合。而临县现在已经在做,就是依托碛口古镇这一现有的旅游资源,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进行秧歌展演活动。但是,笔者认为,光在旅游旺季进行秧歌表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游客只会被这一活动所吸引,留下脚步,结束了也就结束了,不会想更深的走进“秧歌世界”。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秧歌档案馆或者博物馆,把临县秧歌的详细发展历程细细介绍。这点对于临县秧歌的口述档案记录和发展都是很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呼吁
临县伞头秧歌是在临县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和当地农耕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临县伞头秧歌不仅体现着临县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文化生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不断地变化。所以不仅有极高的文艺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和档案研究价值。所以,本文通过讲述临县伞头秧歌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来把伞头秧歌当作口述档案进行收集研究。利用档案学理论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伞头秧歌的保护和传承。(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