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来降,天气转凉,不知不觉又到了每年的开学季。这其中,有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大学生,有马上开启学生生涯的小学生,也有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前往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年这个时候,不少消费者便开启了疯狂购物模式。
家长变身“囤货达人”
记者了解到,文具类用品仍然是开学前夕家长们主要采购的一个大类,各种型号的本子、笔、书皮、彩色卡纸、手抄报、水彩笔等等成为大多数消费者必买清单中的一项。在电商网站中,商家设置了“开学买什么”的栏目,按照开学文具、学考书单、寝室生活等分类,将所有有关系的商品全部归纳至其中,供消费者选择。
消费者赵女士表示,这样的促销模式比较贴心,便于消费者自主选择,然而,自己也因此陷入了误区,变身“囤货达人”。“最初我没有经验,看到商家的各种打折优惠便忍不住下单,9.9元20支中性笔、19.9元4本胶套本、29.9元80色的马克笔,甚至还有9.9元30块的橡皮,一件又一件就像不要钱似的采购回家,生怕孩子不够用,结果一学期下来孩子能用到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剩下的全部落了灰。”赵女士说道。
不仅如此,一些商家也借着开学季的名头,销售起了与学习无关的商品。同样在电商网站,记者看到,以开学季为主题的营养品、服饰等不在少数。“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学生们的用眼健康一定要关注,这款叶黄素软糖就对孩子的视力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课堂里孩子们比较集中,非常容易交叉感染,喝上这款乳铁蛋白,可以增强抵抗力。”“新学期了,你不想让孩子帅帅的去学校吗?你看这身衣服穿上多亮眼呢!”主播各类型的话术不停,吸引消费者纷纷下单。
学生更关注电子产品
与学生家长不同的是,学生们更加关注电子类产品。大四学生小杨告诉记者,每年开学季各大电商网站都会推出学生优惠价,甚至比“双十一”还要便宜,很多学生都集中在这个时间进行采购。
根据小杨的提示,记者在电商网站中搜索“教育优惠”“高校优惠套餐”“返校活动”等关键词,参与优惠政策的各种产品随即出现。但是,消费者需要先在支付宝软件进行身份验证,只有学生身份验证成功后,才可以领取专属权益。价格方面,选购教育优惠套餐的优惠价格在900—1400元之间,且有限购规定。
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商家售卖起了“优惠资格”,价格从3元至40元不等。记者详细咨询了商家客服,对方表示,拍下后会发送一个学信网验证码和详细的使用教学视频,认证不成功则退款。但小杨告诉记者,这样的操作有一定风险。“首先是陌生链接非常不安全。另外,对方只是说认证不成功会退款,但很多问题他们其实是不管售后的,比如商品缺货、选错了型号等,但是消费者已经认证成功,想要再更换商品时就会发现资格已经用完,不能继续使用。总之,实际购买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对方都不会再管的,更不会退款。”
家长应与老师多沟通
面对越来越多的开学促销模式,消费者应该怎样理性对待呢?教育从业者李睿介绍道:“学生用具的采购,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用品采购,家长应该与老师先进行沟通,许多家长提前购买的文具并不符合学校的要求,最后还是得重新购买,为了避免浪费,可以请老师列出一个购买清单和数量要求。此外,应尽量减少‘华而不实’的用具购买,例如一些笔,造型精美,添加了许多饰物,然后再印上‘解压’等字眼,实用性与普通笔并没有区别,但价格却贵上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消保科科长刘斌也提醒道:“消费者不论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渠道,在购物时要重点关注商品价格的标识规范。《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中规定,经营者在销售时,应当依法标示商品的品名、价格和计价单位,同一品牌或者种类的商品,因颜色、形状、规格、产地、等级等特征不同而实行不同价格的,经营者应当针对不同的价格分别标示品名,以示区别,做到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此外,通过网络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通过网络页面,以文字、图像等方式进行明码标价。经营者不得实施价格欺诈行为。”
本报记者余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