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附近能买菜、修补或配钥匙曾经是居民的普遍需求。近几年,小修小补店面很难找到。“找到裁缝好难,价钱高”“修表还要跑大老远”“自己磨刀危险,小区里有人会做该多好”……修补难找、价格贵成为常见问题。
以上海为例,位于虹口区一家被称作“月亮湾”的社区综合体内的一家裁缝店,缝补一颗纽扣需要15元,改短一条西裤需要25元。据该店主说,该店定价属于“中等”,经营状况也只是“勉强维持”。
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对外发布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其中提到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一菜一修”等便民设施。
高租金是小修小补生存难的重要原因。月亮湾社区综合体内的裁缝店面积仅有两平米,每月却要缴租金6000元。
裁缝店等小修小补店,常位于老菜场超市附近,人流量大、租金也不高。随着改造升级,社区商业综合体替代了原来的菜场和沿街门面,门面变得更宽敞、明亮了,但随之而来的租金上涨,却挤压了“小修小补”的生存空间。
《行动计划》提出,以“社区工坊”的形式,为缝纫、修鞋、磨刀、修表、配钥匙等小修小补服务专门开辟新生存空间,为居民提供便利。
事实上,社区工坊在上海已经有所实践。其多由街道牵头开设,租金低于市场价,“一修一补”入住后明码标价,提供较为平价便捷的服务。有的社区工坊还设置了兑换机制,以社区志愿活动时长兑换便民服务。
社区工坊创造了一个平台,其因公益性、便民性而不可或缺,但由于盈利空间有限,便民小店的经营可持续性是一个问题。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