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新关镇杨家岭村坚持走党建引领、传统文化助力、“三治”融合、成果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获山西省“善治示范村”、忻州市“文明村”称号,连续4年被偏关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自改革开放以来,杨家岭村先后考出去4位博士、18名硕士、270名大学生,几乎每家都有。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耕读文化熏陶,形成了该村特有的勤劳节俭、敬老尊贤、和睦敦亲、互帮互助的“孝”“和”文化传承。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杨家岭村遵循“德治为先、自治为基、法治为纲”的原则,推进乡村治理:一是“德治”生“内”力。在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诸方面画“框框”、画“条条”,一方面发动在外乡贤爱心捐资、回报家乡,支持村里修公路、建牌楼、扩展文化健身广场、组织文艺表演等,一方面建成孝和文化墙、阅览室、舞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了杨家岭秧歌、扇子舞表演队,多次在县内及周边县区演出,受到各界好评,组织开展了乡村广场舞和歌唱、棋类比赛,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还评选出10户“十星级文明户”、15名“好媳妇”、7名“好婆婆”、12户好邻居,举办了集中表彰仪式,对取得技能培训和学历证书的优秀村民进行奖励并张榜公示,让积极进取、尊老爱幼、邻里守望、诚实守信、行善仗义等美德进一步深入人心;二是“自治”添“活”力。通过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一约四会”、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对村级事务进行规范管理,组织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以“合法合规、有针对性、易于理解、便于执行”为总之,推出了涵盖治安、民俗、环境、家庭、邻里等方面8项32条《杨家岭村村规民约》及“四字经”版村规民约;三是“法治”增“定”力。依托镇综治中心、派出所、村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利用村广播喇叭宣传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做到了矛盾纠纷“一条龙化解”“全链条解决”,多年无信访事件发生。
担任村支书助理的在村工作大学生陈琳介绍,今年以来,杨家岭村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村民到忻州、内蒙古的煤矿、电厂、餐馆、理发馆就业,还申报1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与周边4个村共同实施了10万方提黄灌溉蓄水工程;以“健康餐饮+康乐家园+医养结合”的多元化模式,梳理本村老年人需求,改建成“长者餐厅”,对6位80多岁无人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派人送饭;通过县里脱贫攻坚建成的429kW集中式光伏电站25%股权分红、集体养鸡场和3辆拖拉机承包给村民、兴办专门服务于村边加油站的供水站等措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4万元,还带动村民在光伏电站所占200亩林地中发展仁用杏,亩均收入300元。村中75户脱贫户也建起11kW户用光伏电站,户均收入1500元。
7月3日,阴历五月十六,第二届杨家岭乡村旅游节如期举行。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最具乡村记忆的古屋、古窑洞及天峰池水库,致力打造“游万家寨,住杨家岭”“品特色文化,尝特色美食”乡村旅游品牌,2019年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又改造出10户无村民居住的窑洞,先后举办“大美杨家岭”特色市集、“孝道杨家岭”美丽乡村成果图片展、“聚焦古村落古窑洞寻访之旅”优秀书画作品展,引来不少游客。
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