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理论探索

扬传统文化之帆 筑文化强国之梦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民族瑰宝。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出发,提出从挖掘价值、加强学习、推动交流互鉴三个方面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旨在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对建设文化强国及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它一直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动力、感情和信心的源泉,我们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历经沧海巨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经久不衰,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越发灿烂辉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没有文化根基,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就不会长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于国家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能够给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带来无尽的智慧启迪;于社会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规范社会秩序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保证;于个人而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可以坚定地站在中华文明的立场上,并由此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其中的价值意蕴,并将其转化为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事业的建设。

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是良好的实现途径。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的构建十分重要,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开展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使学习效果更显著;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内容,推进戏曲、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我国历史上曾因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交流,影响了中国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导致中国与世界脱轨,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当今世界的文明是多元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要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扩大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丰富文化交流的内涵,提高文化交流的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发展对外文化经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民族始终希望同世界各民族一起,为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大花园”的繁荣而努力。

四、结束语

  历史的酝酿与积淀造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4]。立足新的历史阶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赓续中华文化血脉、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冉书红 谷松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