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悦读茶坊

在历史的转角处书写

——编纂《太原法院志(1949-2022)》札记

  • 今年2月15日,由太原中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樊利明带队的法院文化调研团前往大同、忻州法院、检察院学习交流。

  •   触摸历史,启迪未来。近年来,太原中院党组将法院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法院工作全面提升的战略工程、铸魂工程,不断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在市中院党组重视,党组书记、院长于昌明高度重视,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樊利明督导、组织下,于2022年3月成立市中院“法院文化·院志办”。院志办成立伊始,樊利明副院长带领编纂人员前往大同、忻州等法院、检察院学习取经,为《太原法院志》的编纂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2022年10月,笔者有幸参与《太原法院志(1949-2022)》的编纂工作,从开始的收集、整理资料,到后来的集中精力编写,两百多个日夜奋战,终见雏形,甚喜,作此文以纪之。
      与历史对话,历史便会鲜活起来。怀着敬畏的心情打开尘封70余年的卷宗,穿过岁月的辙痕来到从前,一件件沉寂的往事被重新拾起,一个个曾经闪光的生命再次绽放异彩。当泛黄的纸张和积淀已久的文字在眼前慢慢浮现成一幅幅可感可触的画面,我仿佛看见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中走出的妇女的喜极而泣;第一次拿到土地证的农民的灿烂笑容;在新法与旧法斗争中的法官的慷慨激昂;在社区厂矿用莲花落宣讲法律政策的风趣幽默,也听到了调解员调解成功后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承办法官挽着裤管在泥泞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前往涉案地点的跻水声,更看到了拨乱反正与严打斗争后的海晏河清,以及以法治社会为基石的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

    沉重序曲:新法的全面胜利

      我想那一定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再次遭受婆母毒打后的王翠珍带着满身伤痕绝望的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短暂而不幸的一生,将他视为珍宝的父亲发誓要为女儿讨个公道。然而,新《婚姻法》刚刚颁布不久,新法与旧法之间的较量正在胶着,这个悲痛殇怀的父亲申冤被拒。然而,一次次的状告无门,并没有让他放弃,终于,在1952年开展的以“反旧法观点”为中心内容的司法改革运动后,新法因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而战胜旧法,取得全面胜利。王翠珍的父亲用他的坚持等来了胜利,王翠珍等来了胜利,千千万万个活着的王翠珍等来了胜利。看到这段从1950年到1952年跨越三年的诉讼历史,心情久不能静,卷宗里有这样一句话——“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从思想上划清了封建婚姻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界限,对封建宗法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卷宗里之所以记录下这个案例,正是因为其能够真实反映当时法官们从迷茫走向真理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实现了立案登记制度,立案难得到切实解决,在审理婚姻、家庭等家事类案件时,先后出现了“为了下一代”“继承权男女平等,权利义务相一致”“人身安全保护令”“诉讼离婚冷静期”“离婚证明书”等一系列处理家庭矛盾,倡导互谅互让,严惩家庭暴力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把这个案例收录在《太原法院志》当中,是想让更多的人从中感受到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及新中国法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断健全与成熟的艰辛历程。

    一脉传承:“枫桥经验”的赓续

      民间调解组织是增强人民内部团结,减少矛盾和法院收案量的重要手段。建院初期的1950年,太原市人民法院就在各县、区普遍建立了区、村调解组织,调解了大量的民事纠纷,至1960年,以管理区建立了调处委员会115个,以生产队和居民委员会建立了调处小组483个,成为依法办案的有效补充,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枫桥经验”,更是汇聚了人民群众的闪光智慧。1965年,除郊区外,南城、北城、河西、古交、清徐、阳曲等六个县区法院都普遍建立了调解委员会,数量多达1027个,调解干部3334人,调解委员会制度也日趋成熟,这一年通过调解化解各种纠纷8331件,其中,调解民事诉讼纠纷2185件,调解率63%,诉前调解6146件,受理的民事案件比上年减少26%,许多纠纷做到“矛盾不上交,消灭在就地”,大大缓解了办案压力。档案里记录了一个叫吕广兰的女同志的转变过程,着实让人忍俊不禁,也生动描绘出调解员充满智慧的调解艺术:
      太化技校宿舍的吕广兰好打架,一年多就和人打架四十余次,群众给她编了段顺口溜:“吕广兰,真是懒,凡事不愿干,打架是好汉,不听大伙劝”,经过调解干部对其进行教育改造后,凡事“抢着干,不用干部唤,为人做好事,人人皆称赞”,主动为单身职工和家属缝补衣服、扎鞋帮,更没有与人打架的事,居民选她当了小组长,群众高兴地说:“思想工作做到家,广兰的转变真是铁树开了花。”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如今,太原法院涉诉调解工作机制已经颇具影响力。2020年以来,太原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打造的“中院牵总、多元联动+N项机制”的多元解纷机制成为叫得响的“太法品牌”,推动了全市多元化解治理矛盾纠纷各项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2022年,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31245件,大量纠纷在立案前化解,调解成功率69.27%,立案部门速裁快审16177件,进入诉讼的民商事一审案件增幅同比下降37%。2023年,“太原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暨诉调对接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太原中院召开,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俊义要求各政法机关要提高政治站位,学习太原法院多元解纷的经验做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好身边的矛盾纠纷。

    恪勤匪懈:护我国泰民安

      在1949-1965的十五年法院历史中,有许多带有时代印记的典型案例,他们或是令人振奋的与敌对势力坚决斗争的决然,或是值得反思的时代背景下的差强人意,这些案例至今依然在维护国家安全、政治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1957年继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反运动之后敌我斗争又一次紧张起来,以潜伏本市的残余反革命分子安成、高有为首的“辛福党”;反革命分子刘吉牛等人组织的“万国会前进组”等反动会道门,企图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破坏革命事业、发布反动恶毒言论,抢劫杀人、强奸杀害幼女等刑事案件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57年比1956年刑事案件发案率增长了102.9%。根据当时形势,在党的领导下,太原中院与各部门配合开展了打击地、富、反、坏、右的斗争,社会秩序重新得以安定。1962年,反革命分子利用“我们暂时性困难”进行各种现行破坏,反革命活动再次抬头,全市法院坚决贯彻执行治安管理从严的精神和边暴露、边打击的方针,积极开展了对敌斗争。现行反革命犯史保福,大肆叫嚣“反攻大陆”,窜犯东南沿海地区,主谋策划,与宋天福、张文俊等人组成反革命集团“晋字反共组”,千方百计给海外敌特机关报送情报,破案后召开了五千余人的群众大会,进行了公开审理,判处史犯保福死刑,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被打压后反革命分子的现行破坏活动变得更加隐秘,1963年-1965年,帝国主义企图利用天主教等教会组织为工具进行反革命阴谋,“中国自由党山西省同心会”“圣贤救国军”等少数地区反动会道门死灰复燃,他们通过封建迷信活动,诈骗群众钱财,制造谣言,破坏生产,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妄图实现反革命复辟。面对严峻形势,人民法院按照党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折罪、立大功授奖”的政策精神,正确处理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当这些以往只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场景变成铅字映入眼帘的时候,那种与历史碰撞的感觉让人无比震撼。
      沿着历史的走向,我们再看现在的国际形势,当前,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2021年,两级法院共审理危害国家政治安全违法犯罪案件8件,严厉打击渗透破坏颠覆、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犯罪,审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8件。2022年,审结高某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和牛某等4人4起犯间谍罪案件,邪教类犯罪案件11件。70余载的建院历史,我们始终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随着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太原法院以坚定的意志维护着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意识形态领域犯罪、暴力恐怖势力得到有效惩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两抢一盗、故意杀人等暴力犯罪连年下降,平安省城建设迈向了更高水平。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为了将太原法院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教育惩治犯罪的斗争史、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的建设史、构建维护社会平安的发展史等成果展现出来,既高度概括又不显凌乱,编纂过程中采用点与面、纵与横、详近略远的布局,详实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太原市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进程,在存世的数以千万字的各种档案、资料、图书、卷宗和数以万计的图片中搜索发掘,挑拣选择。堆积如山的资料,每一页都需要翻阅,从中寻觅有价值的信息,熟练操作电脑,将琐碎的资料整理成文档,制作成图表,经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为了核实一件事的经过,甚至一个数据,要反复查阅很多资料,甚至花费几天功夫却一无所获,每每灰心丧气时,想起前辈们在艰苦岁月里用赤胆忠心,默默奉献、不言放弃的精神,换来数以万计的伟大成就,心中便平添了几分“青山有待”的豪情,激励着我耕耘前行。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能参与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虽苦犹乐,倍感自豪,回首来时路,感念先辈创业之艰辛,期待《太原法院志(1949-2022)》早日面世,献给每一位曾经为太原法院发展留下足迹的奋斗者,以及延续先辈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强大奋进力量的新时代法院赶考人。
      纸短情长,难以将编纂过程中诸如执行、党建、队建、监督管理等等历史传承中的可感可触一一道尽,但对历史的无限敬仰与尊重将深深镌刻在记忆中。
      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搬迁,各类资料保存不全,给编纂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幸有《太原法院史(1840—1996)》《当代山西政法七十年(太原法院卷(1949-2011))》作为参考,采用了其中部分内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得益于多部门同事的积极配合支持,2023年6月,初步完成文稿,共计150余万字,收集图片500余张,编校、审核、查证、修改、完善等系列工作也已接近尾声,静待花开、果熟!

    作者: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晓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