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繁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对莞邑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的发掘利用,提高产业辐射能力,推进品牌化发展
历史底蕴深厚、赓续红色基因,是东莞的文化根脉所在。红色文化资源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类载体,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正是因为在物质载体背后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形成了人们对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的双重需求,文化产业应此而生。回顾百年党史,东莞诞生了许多特色鲜明、闻名全国的红色地标。这些地标承载的是东莞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力拼搏、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情感,既具有丰富的市场价值又是东莞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以本地红色资源为依托,打造具有东莞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既是实现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东莞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第一,个性定制,彰显“英雄东莞”特色主题。从探寻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遗址、重读中国近代史“第一课”,到重温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无数的革命先辈在东莞这片土地上洒下了血水和汗水,无数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1978年9月东莞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可以说,东莞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同频,不仅是党史、新中国史的生动写照,更是改革开放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鲜活实践。发掘东莞红色文化资源,首先应当以“四史”为逻辑主线,梳理在各个历史时期,东莞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体现东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第二,集群协同,打造产业研发联动效应。发扬东莞红色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东莞红色旅游路线,利用好第一批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的“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历史文化游径和首批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孙中山石龙东征径”“虎门炮台海防径”。打造独具东莞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品牌,形成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长久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托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推进数字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不同形式的载体和不同方式的渠道为依托,“技术+”和“数字+”则可以不断地丰富文化传播的载体形式和扩展文化传播的渠道方式,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当前东莞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契机,加快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5G网络、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研制和应用,是实现东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第一,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都具有高投入和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手段,真正实现科技为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增质。第二,积极探索以科技手段和方式对文化产业资源的保存和保护。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原材料的保存和保护方式,尤其是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对推动构建东莞文化数字化保存传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9月,东莞理工学院动作捕捉技术团队完成了对非遗项目舞草龙传承人黄耀林编织草龙的动作及“王藻记花灯”制作技艺的数字采集,助力东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新时代,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势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加强文化产业对上下游和周边产业的带动能力,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
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粘连性和融合性,可以与多种载体融合产生“文化+”的经济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腾飞。东莞作为万亿GDP城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众多,但是,总体来看,分布领域较为狭窄,市场主体间合作较少,呈现出多而散的特点。第一,要通过制度改革激发国有文化企业活力。在文化市场的一些领域,投资较大,回报周期较短,国有文化企业应率先垂范,积极担当。第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以“文化+”的发展模式赋能其他产业。发挥东莞“世界工厂”的制造业优势,抓住市场时机,适时推出动漫影视主题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市场产品和服务形式,促进产业间联动发展。第三,强化“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市场主体梯度培育,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文化企业逐渐规范,文化产业体系逐渐完善,实现激发文化产业市场的目标。以点带面,通过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骨干企业带动全市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党建与统战理论教研部 刘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