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夏天已过,继之以秋高气爽的秋天。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秋季也有燥邪当令,我们要小心燥邪对人体的侵害。
所谓秋燥病,是指秋季因感受燥热而致的病症。“燥胜则干”,燥热之邪易耗人津液,肺开窍于鼻,燥邪从口鼻而入则首先犯肺,损耗肺津,表现出口干、咽干、鼻干、干咳等一系列津伤现象。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周身上下的水津,燥邪犯肺,肺失清肃,肺不布津于肠,进而引起肠燥便秘,此外,肺与大肠经脉相络属,互为表里。肺气不降则大肠腑气不通,肠中“糟粕”失于传导也可引起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干硬便。
秋燥引发的便秘,又可诱发肛裂。便秘患者,在用力排便时,干燥的粪便扩张肛管,引起肛管小血管撕裂而出血。表现为粪便表面带鲜血,或便时鲜血点滴而出,或便后手纸染血,以及剧烈疼痛。
便秘极易诱发痔疮或加重原有痔疮的症状。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时间较长,长时间如厕,无论蹲着或坐着,肛门部都处于身体下部,由于重力的作用,造成肛门直肠内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静脉血回流受阻,以致局部瘀血。
另外,奋力努挣排便,极易导致直肠、肛门和盆底肌压力骤然增大,会阴区域瘀血更为严重,久而久之,痔静脉曲张成团,形成痔疮。干硬的大便又可损伤内痔黏膜而出血,加重内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纵使秋燥可能损伤机体,但是只要我们顺应节气,饮食起居及时适当调养!
那么,生活中该如何预防秋燥病?
“燥者润之”,秋季应当注意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采取平补、润补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养阴润肺的目的。可适当多吃红枣、莲子、山药、桂圆、百合、银耳、梨等食物,少食姜、葱、蒜、韭菜、大料、茴香等辛辣食品。
“诸子皆降”,多食用核桃仁、花生、芝麻、松子等富含油脂的食物,以润肠通便。
足量饮水,使肠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可利于肠内容物通过。此外,还可以辩证口服一些滋阴润药的生地黄、麦冬、知母等中药。
作者: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志鹏 杨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