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晋城,如诗如画,康养宜人。8月26日,“古老特色剧种的新发展”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建设发展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晋城召开。
有着近400年厚重历史的全国稀有五声腔剧种——上党梆子吸引了来自全国30余名戏曲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展示了上党梆子这一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晋城历史文化名片。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主持会议。
会上,赓续华致推荐辞,鉴于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长期以来在艺术传承发展和剧目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被中国戏曲学会授予“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荣誉称号。董伟、王安葵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颁发“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牌匾。王蕴明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颁发“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证书。
陈素琴代表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致答谢辞。她说,剧院成立85年来,电影艺术片《三关排宴》《斩花堂》及电视连续剧《初定中原》将上党梆子推向全国,1986年、1988年《杀妻》《杀惜》等折子戏两次参加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将上党梆子推向全省,荣获“综合治理成绩显著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地域文化新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初定中原》《千秋长平》及现代戏《赵树理》,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和荣誉。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行,剧院推出了多部精品剧目,成就了一批艺术人才,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2个、中国戏剧“梅花奖”4个、中宣部“金唱片奖”1个、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个。
近年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现实题材,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精心创排了革命红色题材现代戏《太行娘亲》;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题材的现代戏《沁岭花开》;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为原型的现代戏《申纪兰》和以陵川籍历史文化名人郝经为题材的新编历史剧《郝经》;以闻名于史、闻名于世的“长平之战”为题材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长平纪事》等,上党梆子取得了新时代的新发展。
在人才和剧目传承方面,从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同生、郝聘之,到老一代名家马正瑞、高玉林、王桂兰、原银生、刘汝森,再到青出于蓝的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再到承上启下的陈素琴、成静云、齐素珍、陈树涛等70后新一代领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来,从未敢怠慢。目前,80后、90后乃至00后新生代演员正在崛起,成长为上党梆子的青春力量。人才和剧目传承代际分明,老中青少传承有序。
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李斌在发言中指出,研讨会主题很好,既有对上党梆子剧种的权威认定,又寄予发展希望。他要求,一要紧抓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务必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在选题、台词等方面把好意识形态关,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持续强化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二要狠抓精品剧目创作不停滞。务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方针,弘扬“十年磨一戏”创作精神,匠心打磨,雕琢精品,攀登高峰。三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服务思想。“送戏下乡”是乡土、是乡亲、是乡情、是乡愁,只要是为老百姓唱戏,上党梆子一定生生不息。四要恪守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共同营造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霁鸿在发言中说,中国戏曲学会给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授牌、推广先进经验,这是上党梆子的荣耀,也是山西省文艺界的荣耀。山西是文化大省,也是戏曲大省,有“戏曲摇篮”之美誉。全省现存活戏曲剧种3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四大梆子”在全国梆子声腔中独树一帜,上党梆子更是古老而有特色。近年来,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剧目创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涌现出了“五部剧+两次会”,其中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代表山西省赴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受邀参加2018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连续三年被写入《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晋城及山西文化建设推向全国视野,探索出地方小剧种走向全国的“晋城样本”。
研讨会上,来自本土的晋城市上党梆子研究会会长、上党梆子名家张保平第一个发言抛砖引玉。随后老一代戏曲专家王安葵、王蕴明、万素、赓续华、康保成、朱飞跃、汪守德和中青年戏曲专家王馗、郑雷、王瑜瑜、王静波、殷娇以及来自上海、甘肃、陕西、广东、吉林、山西的戏曲专家、高校文化学者共30余人发言,就“上党梆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古老剧种的新剧目建设”“人才培养与剧种未来”“优秀戏曲院团管理经验”等议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申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