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作为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了解中华文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本文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及早期西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誉,探索中华文化为世界科技、文化等领域作出的贡献,并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相通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期西方;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2014年,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同年,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他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绵延5000余年,未曾断裂,岿然独存(2)。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我们仍然能够站稳脚跟,这源自文化自信,源自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们既能够中西合璧,又能够融会贯通;既能够洋为中用,又能够守正创新。西方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珍宝,西方文化的繁荣一直以来都有中华文化之根基和印记。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阐述,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为论证他的论点,李约瑟列举了中国的26种发明和发现早于西方,并且这些发明和发现是从中国向西方传播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到欧洲,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不仅出现过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还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3)。
我国古代先民长期进行天象观测,认识到日月星辰等天体的周期性运动,形成天时周期变化;十五日为一节,形成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富有原创性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4)。《老子》一书是人类最古老、最系统的“大成智慧学”(5)。美国艾里克·斯蒂文·犹蒂那夫撰写的《中国道家养生秘法》,讲述了在西方流行的传统道家健康养生法,揭示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八段锦、自我按摩术等。西方的情绪释放技术(EFT)也借鉴了中国的中医。
二、早期西方传播、赞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学家朱谦之指出,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在意大利,是因为与中国接触最多的就是意大利。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物质商品和文化思想传到了意大利。早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播基督教,是想把中国纳入所谓的“福音”之地,而要传播,必须学习中国文化。为适应中国发展,与中国人求同存异,他们穿汉服、说汉语,最后反被中华文化同化,“化中国”成为“中国化”,有的还成了“汉学家”,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6)仰慕中华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82年来到中国,传教28年,同时翻译中华经典并传到欧洲(7)。利玛窦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非常科学,就将科举制度传到欧洲,让根据能力考核、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欧洲扎根。利玛窦认为,中国人非常博学,尤其是在医学、天文学、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7)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45年,应李鸿章的邀请,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大量中华经典著作,其中《老子》是翻译成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多种英译本及德译本(8)。美国传教士“中国通”丁韪良在中国生活60多年,译著中文书籍40多部,在其著作《汉学菁华》中阐述:公元前400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进化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炼丹术是西方化学的起源,对西方化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8)。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历时25年翻译《论语》《大学》《中庸》《春秋》《道德经》等中国经典,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说:“在人类历史上众多的伟大人物中间,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孔子一样,如此成功地让自己的思想精髓得到大众的认可。”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通的。马克思、恩格斯两人至少有150多部作品、800多处文字直接论及中国。一定程度上,“中国”事物以及话题是马克思文本群、思想史、革命斗争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是相融相通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着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四、坚持“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构建和谐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人,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sohu. com/a/595304424_267106.
[2]梁漱溟.中华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楼宇烈.体悟力[M].北京:中华书局,2020.
[5]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
[6]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编.传教士与中国经典,基督教文化学刊.第26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7]平川祐弘,刘安伟,徐一平.利玛窦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8]郑连根.昨夜西风:那些活跃在近代中国的传教士[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作者: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