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4版:百家争鸣

浅析“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育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推动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还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需要扎实稳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找寻自身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源以及内涵分析

  “以人为本”的理念最早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而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则为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据《管子》一书的记载,“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也就是说霸王的事业有良好开端的原因是以人民为根本。《书经》中曾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曾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二、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以人为本”的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年学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大都重智轻德,过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至于培养出了一些高知低能的学生,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有助于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
  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主要是意在教育活动要立足于人,通过教育活动满足个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能够真正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人本身的价值。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习以及各种课外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解答学生理论知识上的难题、化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通常情况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作为教师教学的附属,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固定的考核方式限制了学生除了知识技能之外的各种技能的发挥,注重对学生进行结果性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充分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在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其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思想性。随着当代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减弱,课堂的参与度不够,这就需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美好品质。二是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念。三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革命英烈纪念馆、重游革命人物故居来感受国家是如何一步步从积贫积弱发展得越来越强大的,使学生从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合学生的需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教育的范畴,它们具有相同的目标。但由于社会时代背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的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免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青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能够满足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还符合了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参考文献:
  [1]张涵.浅析“以人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1(08): 22-23.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7~228.(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梦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