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针对党员教育“内容一锅烩、上课满堂灌、训后无人管”的问题,积极构建“党校+基地”教育培训模式,开展各类课程、学习班,组织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学习,推动党员教育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让基层党员学有方向、业有专长、干有效果。
创新教育模式 系统提升党员教育体系水平
“升国旗、奏国歌,全体人员行注目礼……”一场升旗仪式是每次研讨班、学习班的固定动作,通过升旗让参训学员感受国歌力量,振奋干事创业信心。“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我们准备了一系列针对性课程,通过专题学习、研讨及互相交流的方式,促进党员干部迅速提升工作水平。”县委党校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以来,灵石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利用县乡党校和教育基地深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创新“11138”模式,明确以县委党校为核心,11个乡镇(城区)党校为辅助,38个行业领域教育基地为支撑的教育培训阵地体系,进一步将全县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构建以主题党日中心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主的基层干部教育主阵地,抓实党的政策理论教育,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目前已累计接待全县基层党员干部12000余人次,开展教育培训50余期。
由乡镇党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基层干部政策理论、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等15项能力清单,结合“党员进党校”活动,让广大党员“自主点单”,做实“培缺—培需—培优”的精细实训模式。目前已开设情景教学、新媒体运用等50余节优质课程。教育基地辐射带动,注重不同类型基地建设,结合各党(工)委优势,在全县构成党员教育基地星罗棋布的发展态势。
据了解,灵石县目前依托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产业发展示范点、新就业群体党建示范点等打造夏庄村党性教育基地、山西现代鑫源牧业产业基地、快递物流党建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38个,其中党性教育基地5个、基层党建教育基地15个、分领域干部教育基地18个,党员教育基地矩阵已基本形成。同时,依托全县区位特点、政策优势,积极打造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呈现“灵石示范式”的教育基地,充分展现灵石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
储备优质资源 切实提高党员教育质量
灵石县坚持一手抓师资力量,一手抓教育课程,让党员教育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党员覆盖。建好师资库,突出能人上原则,坚持从党政领导干部、县委党校教师、外聘教师、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离退休老干部、基层先进典型、专家学者、农村技术人才中分级遴选68名优秀“教师”,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多元化教学。同时,打破师资队伍条块分割、地域限制,畅通流动授课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公开师资库讲师信息,共享优秀师资资源,推动全县党员教育师资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教学。建好课程库,突出特色讲。
“量体裁衣”规范培训内容,针对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党员需求抓实课程库,由各乡镇党校自主研发,因地制宜,推出特色课程,如依托翠峰镇等党建工作基础好的乡镇,创新《“七个一”主题党日活动》《发展党员情景模拟剧》等专题党务课程;依托坛镇乡等产业发展好的乡镇,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探索与实践》等产业发展课程;依托王禹乡等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的乡镇,开设《王禹乡高地原战役》等红色教育课程。
丰富教育形式 切实优化党员教育方法
县委党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习期间,县委党校全力丰富教育形式,突出多样性,坚持在培训开班前问卷调研、课前问题收集、课上现场答疑、课后跟踪问效机制,推广观摩式、帮带式、研讨式教学,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办法回,确保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坚持观摩学习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比例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深化“党校+基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全县38个现场教育基地作用,持续加强乡镇间、行业间的交流研学,将教学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切实提升党员教育质量。
充分利用灵石组工、远程教育、抖音课堂等载体,开展直播云教学200余期,吸引大量党员群众线上“围观”学习,持续加大沉浸式学习力度,建立“导师帮带”培训机制,让党校教师、优秀党组织书记、致富能手等与普通党员结成帮扶对子,积极拓宽“党员带头+产业发展”“美丽乡村+旅游经济”等多条发展路径,目前通过“导师帮带”结成帮扶对子35对,探索出厂矿反哺等9条发展路径,累计推动党员增收200余万元、集体增收550余万元。
研讨式互动学,让教育成果能运用。为确保党员教育培训讲实用、听得懂、易接受,推出“圆桌课堂”“小院课堂”等多种研讨式教学模式,通过“坐下来听”“围起来说”的方式,让党员教育培训有“党味”的前提下,更有“家常味”。目前,通过研讨式教学已帮助村“两委”解决基层治理难题51个,产业发展问题25个,民生服务事项16个,学习成果已经初见成效。(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