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7版:理论前沿

乡村振兴视域下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山西实践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省117个县(市、区)中,有105个红色革命老区,占比90%,红色文化遗址达到3500余处,红色旅游景点103处。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5月来山西调研时,专程瞻仰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指出,英雄的山西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再次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山西特有的资源现状,以“盘活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推行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通过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着力推动三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探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山西实践。

一、政策背景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逐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二、案例研究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新阶段,党中央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政策扶持,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程。山西省坚决贯彻、先试先行,就如何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让革命文物焕发活力,富有时代伟力,彰显时尚风采,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摸索实践,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示范引领、加快落实落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推动优秀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

(一)长治市武乡县
1.案例背景

  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是伟大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华北抗日的指挥中枢。八路军总司令部、一二九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兵工学校等首脑机关曾在这里长期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整个武乡县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太行精神在这里孕育、八路军文化在这里形成、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人民军队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不断壮大,八路军由进入太行时的3万余人发展到打响解放战争时的百万雄师出太行,抗战胜利的号角从这里吹响,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了胜利。
  武乡县运用红色资源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以红色记忆—追忆之路—新时代传承为设计理念,创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采用“文化+艺术+景观”的手段,以将红色印记、红色元素、红色故事与绿色生态、乡土民俗、乡村风貌等巧妙结合,让珍藏的红色记忆化身乡村设计元素,让一个个抗战故事转换成红色之旅的文化廊道,将高雅的小众文化变成普世的大众文化,让红色文化走进万千百姓眼里心中。山西将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发展阶段接续奋进,形成全国可借鉴推广的山西模式。

2.主要做法及成效

  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始终把弘扬太行精神作为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重要抓手,坚持从理论研究入手,对太行精神的深刻内涵、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实践特色、时代特征、当代价值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探讨。一是举办论坛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进行专题解读,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畅谈思想认识,坚定广大干部践行太行精神的理想信念。二是开展理论研讨。邀请八路军将帅子女、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围绕太行精神、八路军文化开展学术研讨,组织编写了《八路军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八路军研究系列丛书》《武乡抗战故事丛书》等各类书籍,推动太行精神理论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三是抓好作品创作。创新传播方式,创新红色文化+演艺,打造实景剧《太行山上》演艺,真实地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将士与太行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用文艺作品弘扬传承太行精神,充分发挥文艺教育人民、鼓舞斗志、激励士气的作用。四是强化非遗传承。在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工艺品展销中心,手工制作的粗布千层鞋底儿老布鞋、棉布老虎、八路军娃娃、“红星杨”挂坠以及各色小杂粮琳琅满目,成了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展销、红色文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加强阵地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省级干部示范教育基地平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始终保持”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弘扬太行精神作为立院之本、办学之魂,坚持把党性教育与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体验式教学为特色,在示范区内建设红色教育乡村教学点,精心设置红色教育乡村课堂,将“驻马太行”“我们的康大姐”“朱德党旗”等太行红色故事融入教学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人物访谈、影像教学、学术交流等,致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以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根本任务,挖掘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太行“得了稿费缴党费、特殊权利是‘吃苦’、不能乱拿公家茶”等生活小故事把红色文化、共产党人严于律己的生活场景融入日常讲解词,景观小品,生动讲好文物的文化故事,用太行精神滋养党员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信心决心。
  发展红色旅游,实现强县富民。致力打响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奋力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三个基地”,完成“一馆两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和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改陈布展。优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突出存量资源整合改造升级和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有机融合,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王家峪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有了抓手,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王家峪村积极建设了八路军大食堂、老式榨油坊、游客集散中心、红色教学点配套、生态文化园、军旅生活园,对“红星杨”广场、王家峪入口景观路及两侧风貌进行提升改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推进红色非遗、革命精神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带动群众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对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收入增加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红色旅游为主线,以乡村旅游为依托,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通过“文旅+”的发展模式,对当地农产品、特色物产、传统手工艺、非遗种类进行梳理挖掘,创新研发,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实现共生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二)晋中市左权县
1.案例背景

  山西左权县是一个以左权将军英名命名的革命老区,县境内村村都有红色故事,处处都有革命遗址,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山西省大力实施“特”“优”战略部署,坚守振兴为民的初心使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创建“红色记忆”农文旅创新发展示范区,构建“一带一廊三区五组团”的空间格局,实施红色旅游+文化写生+特色种植养殖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挥国家以工代赈和以工代训的驱动作用,构建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利益共享机制,利用产业虹吸能力和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收,盘活村民闲置资源发展庭院经济,激活乡村的内生潜力、活力与动力,推动五大振兴耦合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宜游,使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主要做法及成效

  示范区在组织振兴的引领下,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抓手,以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为目标,统筹协调,多轮驱动,走深走实“五大振兴”,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是围绕产业振兴根本地位,带动五大振兴耦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乐的和美乡村新样板。示范区坚持三产融合发展,有效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带动能力,发挥多业带动市场化优势,以产业振兴保障五大振兴稳步推进。二是围绕文化振兴内核地位,促动五大振兴耦合发展,探索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全国闻名革命老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优势,深度挖掘左权革命老区伟大的太行精神、左权将军的感人事迹,创新思路,运用多样化手段,将红色书信、红色标识元素与乡村特色庭院打造相融合,将红色故事、红色事迹文化弘扬与乡村慢游步道村民体育休闲相结合,将红色书籍、红色主题活动与青春书吧业态主题相融合,立体化、符号化展现了太行革命精神、红色左权文化。三是围绕组织振兴引领地位,联动五大振兴耦合发展,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示范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组织领办企业,打造写生、核桃、光伏、水电等特色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零”到“百万元”的跨越,打造“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红色文物活化与保护成果共享利用

  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守护革命遗址遗迹的“红色根脉”,让红色基因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活化利用红色文物资源、红色非遗资源,创新红色旅游产品供给,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

(二)坚持新市场培育,新业态打造

  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作为起点和落脚点,抓好新业态、新市场,创新探索“红色+党建”“红色+研学”“红色+体育”“红色+康体”等“红色+”融合路径,推动红色资源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精神扬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努力蹚出红色资源活化、文旅融合赋能、庭院经济致富、乡村全面振兴的山西路径。

(三)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把红色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红色旅游业发展中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稳步稳定增加收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以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由山西文旅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建民、张云霞、常雪松、牛江、郭丽琴、王天浩、候婕、郑鑫和中北大学翟宇、刘凯新、高添泉、刘思远共同撰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