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成才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思政课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就是既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生活体验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途径;探析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讲授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获得感
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对社会价值、国家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其价值取向决定着思政课的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之“本”。而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带头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通过一 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马克思主义者所坚守的价值理念。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双万计划”的工作部署,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要以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赢得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而真挚的学养。
(二)教师讲授内容中的理论体系获得感
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是整个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要想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关键在教师,不仅需要教师持续提升理论水平,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思政课教师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大学生而言,只有充分理解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所讲述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感悟和理解,进而通过自我教育而形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对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所讲述的理论体系的掌握和领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到思政课所传授给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正确价值观念,进而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三是对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所讲述的理论体系的领悟和掌握,才能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思维方式和正确价值观念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由表层认识向深层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由片面认识向全面认识、由肤浅认识向深刻认识的升华,从而实现学生内在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理想信念境界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因此,明确思政课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础,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三)教师讲授内容中的历史发展进程获得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繁荣和发展,都需要继承和传承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还要把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智慧传递给学生。
二、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一)遵循教学规律,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把握住教学规律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要想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思政课知识,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创新。首先,要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并及时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要准确把握思政课学科性质、特点和要求,坚持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科体系相结合。只有把握住教学规律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和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才是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础。
(二)突出价值引领,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激励大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学专业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义。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成才需求,充分挖掘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理论知识和生活感悟、心得体会等内容来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与信息内容,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能力水平
“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网络新媒体下的思政教学新模式,运用多样化、形象化的语言,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讲述道理,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要遵循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原则。即教师要把握好内容设计、媒体运用以及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尺度。要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政教学时要注意对其进行适当管理与引导,充分发挥其优势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政课教师关注的重点,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从时代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三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何珊.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J].社会科学家,2022,(09):121-127.
[2]刘金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提升途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86-87.
[3]李金风,贾宁宁.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途径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9):136-137.
作者: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