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婉秋一生承载了传统戏曲、山歌演唱和现代戏剧的表演艺术,抓住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机遇,精彩演绎了电影刘三姐的形象并精准把握了民间文化及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审美范式;由创造的观影传奇成果转为艺术舞台的戏曲展演,再到刘三姐景观园,凭借一生积累的艺术成就和感召力,积极培育刘三姐文化新的传人;把毕生的智慧和才华用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呈现了传承弘扬刘三姐文化的艺术自觉。
关键词:黄婉秋;刘三姐文化;艺术自觉
电影《刘三姐》女主角扮演者黄婉秋终其一生诠释了刘三姐文化的价值,因演技精湛演活了歌仙刘三姐,在观众心中黄婉秋就是会唱山歌的刘三姐。2021年6月,她收到了写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的回信:“你主演的电影《刘三姐》家喻户晓,让无数观众领略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肩负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的亲人们、挚友兄弟姐妹们,以及国内外厚爱我‘刘三姐’的影迷们永别了,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这是黄婉秋留给世间最后的告白,字里行间依然表现出她对刘三姐山歌的无比热爱,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无比热爱,黄婉秋竭尽全力传承弘扬刘三姐文化,创造了艺术史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奇观。
一、趁势融入刘三姐文化图景
抓住党和政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机遇。1960年,17岁的花季少女黄婉秋饰演了电影《刘三姐》的女一号,淳朴秀气灵动的美丽形象、优美婉转动听的天籁山歌和打渔采茶播种的劳动场面,再加上妙不可言的桂林山水、迥异于中原地区的民族风情,蒙太奇、特写镜头等收放自如的空间描述技术把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还原于观众的审美世界之中。在众多演员当中,导演苏里坚持使用本土演员担任主要角色,所考量的是岭南文化塑造的刘三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而黄婉秋既是两广人氏,又是自觉学习地方戏曲具有扎实的表演基本功的演员。不能说刘三姐主角非她莫属,但是从试演打动了导演再到真正演出轰动了国内外观众,只能说黄婉秋恰恰符合塑造刘三姐的审美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负使命,终成正果。
一生演绎电影形象,呈现刘三姐文化独特魅力。欧洲“尼采学派”强调以身体为中介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想象和审美诉求。而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的概念,重视身体自我审美的创造性塑造。黄婉秋以独特的中国学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美学体验,承载了传统戏曲、山歌演唱和现代戏剧的表演艺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应用转化,扮演的刘三姐形象精准把握了民间文化及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审美范式,对刘三姐文化进行了重构。通过热爱劳动、擅长唱歌、敢于斗争和坚决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影叙事,把岭南普通群众的优秀品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婉秋自然清新的呈现了身体美学意义上的刘三姐的形象,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了观众心中所热爱的刘三姐文化魅力。
二、顺势推动刘三姐文化扩容受容
助推刘三姐文化提质增量。黄婉秋的表演才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所塑造的刘三姐形象符合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认知,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成为电影史上集体记忆的文化偶像。然而在成功塑造了生动的“刘三姐”形象后,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探索道路上并没有停止脚步。一是跨界表演。1977年11月28日,黄婉秋从电影领域成功转向戏曲表演舞台。在《刘三姐》的重新排演中,黄婉秋大胆融合壮族舞蹈的动作,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打破了年龄、体型和体态方面的局限,人到中年重新演绎刘三姐再获成功。此后主演了280余场《刘三姐》,高超的演艺重新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叹。二是编排新剧。黄婉秋出演了1984年新编歌舞剧《百鸟衣》的主角伊娌,由彩调剧到歌剧,饰演的角色完全不同,艺无止境的执着信念和付诸行动的高标准,成功地突破了表演刘三姐的定势,所塑造的新形象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丰富刘三姐文化新形态。黄婉秋在电影《刘三姐》中浑然天成的表演赢得了第二届(1963年)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演员奖第三名,演成了国内外观众心中的“刘三姐”。用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该电影的魅力,在香港连续放映35天,创下全港影片卖座最高纪录。马来西亚给予电影《刘三姐》“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的荣誉,美国放映打破了《飘》的票房纪录等,黄婉秋的表演使她在外国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之一。由是,黄婉秋顺势利用业已形成的刘三姐文化传播优势,组建了刘三姐景观园。该园以刘三姐文化为主题,选取了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化图景,向国内外积极传播我国多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这一举措宣示了刘三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强调自觉挖掘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进一步拓展刘三姐文化的新形态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造势培育刘三姐文化传人
增强文化自信,以美育人。电影《刘三姐》是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典范,也是推动五十六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电影艺术肇始阶段,卢米埃尔兄弟特别重视捕捉现实时空中的人物和事件,而梅里埃则注重想象基础上的创造力的运用,前者归属现实主义,后者归于浪漫主义。1960年的电影《刘三姐》运用现实和浪漫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黄婉秋塑造了歌仙刘三姐的甜美俊俏、果敢担当和多才多艺。时至今日,电影依然深受国内外各年龄段观众的好评。刘三姐文化是以美育人的优秀载体,60多年来,影片《刘三姐》的播出足以证明,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而然具备了文化多样性,中国人民持续传承并始终创造着令人自豪的文化成果。
推进文化自强,以美传人。黄婉秋并没有沉醉于昔日创造的辉煌成果中,而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积极培育新人。2017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黄婉秋和女儿何雁云、外孙女黎玥杉一家三代出现在全国观众的视野中,同唱刘三姐山歌,这场演出不仅仅是一次节目呈现,更是一场坚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黄婉秋80年的人生获得了众多的头衔,可是她的名片只有“广西刘三姐黄婉秋”八个字。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新媒体跨界传播能够更快更多推送内涵丰富的讯息。黄婉秋祖孙三代一家人登上央视春晚绝不是再现往日的文化图景,而是以国家权威媒体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者致敬,以美妙的刘三姐山歌自然传递培养具有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优秀人才传承和弘扬,同时呼吁整个社会都要为文化强国的构建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黄婉秋作为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穷尽一生弘扬刘三姐文化。推动了岭南地区地方传统戏曲和山歌文化创新发展,积极培养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人,创造了当代艺术史上的传奇成绩:黄婉秋等同于刘三姐,成为传承弘扬刘三姐文化的自觉典范。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西江流域濒危剧种老艺人口述资料挖掘、整理与深度研究(批准号:22YJAZH040);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西江流域濒危剧种珍稀唱本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公示号:1800);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资助经费重点课题(A类):非遗壮剧优秀传统文化与广西高校美育融合育人优化策略研究(编号:2023A052);横向课题:戏剧类非遗活态传承与新时代发展创新研究。
作者: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金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