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教育工作,是促进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数字教育视角入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促进这门课程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教育;大学英语;思政教育
社会的各个行业正在向着数字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也逐渐加入到转型行列当中,在数字教育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正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对该项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策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评估效果分析
其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受到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集体主义是一种有效保障人民利益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英语教师需要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以帮助他们在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其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教师的综合素养不足,这是由于在教学体制改革前,思政教育工作是由专门的教师来完成的,英语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政内容。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对立德树人目标的正确认识,很难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热点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其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思政教育体系理解不充分,只能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是思政教育的范畴,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有待完善,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应在英语科目建设中明确思政课程体系,使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认知,才能更好的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英语课堂当中。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改进策略
(一)明确根本教学任务
若想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高英语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明确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成为有信仰、有理想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出能实现学生多元化需求的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培养。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民主法治、环境保护、价值观等思想教育观念进行分析,教师可将“雷锋精神”与课文内容融合,使用句式“even when ite seems to…”让学生将自己助人为乐的行为进行阐述,教师结合社会新闻和热点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补充,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结合时事开展教学
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很杂乱,其质量良莠不齐,如何选择正确的教育资源成为教师的难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第一,教师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制作、评价网络学习资料,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实用的英语思政教育内容。第二,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时事热点,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结合互帮互助的热点话题,向学生渗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reserve your dignity as a nobody;benefit others andthe world as a somebody)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为何社会需要“善”?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心得的分享,开展网络辅导、在线解答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教师需要注意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调整,不仅要符合英语思政课堂的实际情况,更要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加强教师理解
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开展大学英语思政教育,需要摸索出更加合理的实践路径。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的理解,高校对此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提升其思政教育的能力,不断增强其自身能力。其次,改革英语思政教育内容,充分融入思政教育要素,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知识,全面开展思政教育。最后,教师需要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这类技术能够使英语思政课堂更加高效的开展。例如,采用音频、视频等方式,使学生利用网络小组开展讨论活动,结合随堂测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的现代化建设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视野的形成。
三、结语
以数字教育为背景,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对此,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等措施,以充分提升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效果。
基金项目:银川科技学院校级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大学英语I课程思政示范课程(KCSZ2021025)
参考文献:
[1]施晶,张婷婷.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23(23):28-31.
[2]秦丹雪.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发展探究——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新探》[J].人民长江,2023,54(07):248.
作者:银川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王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