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迎泽

时光馈赠青春的风景

——读冂冂《被塞入魔盒的朋友们》

  所谓“青春几何时”,言尽了时光不可重来的珍贵,也让青春成为了令人心头一动的词语。在冂冂的《被塞入魔盒的朋友们》中,她站在此时,回望彼时的点滴,朋友成为一粒粒珍珠,由她在荒乱的时间中悉心捡拾,并串成独一无二的璀璨项链,收藏在友情的魔法宝盒中,成为她面对生活的法门。
  如其年龄所昭示的那样,一颗赤忱而热烈的少年心吐露的文字是干净的,情绪是真诚的,作者与文本中的“我”是合二为一的,冂冂即小说的主人公“我”。没有过多的刻意却足以打动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如坐在面前的一位陌生朋友,向你打开她的世界,如数家珍般,分别勾勒了32位年轻的面孔,他们如你我,亦如你我拥有或是失散的朋友。他们是光,是安全感,是对抗孤独的解药,是至暗时刻的慰藉,甚至是人生经验的直接来源,只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被动或是主动的,人与人走向不同的目的地,于是,在相遇与重逢交织的时空里,接受分别成为人生的必修课题之一。
  作者是极为细腻和敏感的,可以看到,她是热望与人发生连接的人,在关于风景的描述中,桥和站台作为出现次数较多的物已然说明了这一点,也展现了冂冂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仔细梳理也会发现,这种对于和人连接的迫切有时出于无奈,多次的转学经历是她朋友众多的主要原因,不断在陌生的环境中适应,意味着要不断地与不同的人相处,也意味着要在联系的切断与建立之间调整自己,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伤口需要朋友来治愈,所以尽管每位朋友并不相同,但朋友这一身份于她而言的意义是始终如一的,都是难能可贵的存在。
  同时,作者的过人之处在于,在学习与生活之外,她能够洞察到人际之间的微妙关系,将目光聚焦于此的叙述,不仅仅在记录着过往的生活图景,更是在展现个人的成长轨迹。“我”与每个朋友之间构成镜像的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或轻或重的痕迹,“我”的自我得以在他者的观照中完成建构,自我价值也找到正确的出口。所以笨拙与胆怯渐渐消失,“我”不再会因为小事与朋友僵持,也学会了抛开面子维护友情,学会了接纳自己,更重要的是,不再害怕独处,那些熠熠生辉的友谊在心里持续散发着能量,帮助“我”不断向前追逐着梦想。
  有意思的是,结尾之处冂冂围绕着朋友而展开的未来想象,二十年后与朋友们聚会,于是理解了父母和他们朋友之间的觥筹交错;四十年后有幸再与朋友共撑一把伞,于是在残存的记忆中再次感叹岁月;六十年后与朋友故地重游后,决定举办了一场所有朋友都在的婚礼,于是在自得和圆满中陷入长眠。如老舍所言,“一个人的生命,我以为是一半活在朋友中的。”可以说是《被塞入魔盒的朋友们》恰如其分的注脚。不可否认的是,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韶华不为少年留,但幸好有文字,给人希望,令人幸福,能够在时间的线性中留下清晰的线索,也能够成全并安放那些与记忆相敌的念想。

李倩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