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雷锋精神为立足点,从理想信念、道德教化、工作责任三个维度构建话语体系,解答思政课存在的话语力不强、叙事不深等问题。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有利于打造富有生命力、亲和力、理论性、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雷锋精神;思政课;话语体系
雷锋精神的内涵大体可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五大方面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了伟大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雷锋精神,担当育人使命,需要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雷锋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备要素。宣传好、弘扬好雷锋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全面落实、精准供给,实现双向提升,需要高校从话语体系视角建构供需平衡、内容鲜活、多元协调的叙事基调。
一、以理想信念提升育人的价值功能
“忠于党、永远听党的话”是雷锋精神的政治信条,也是雷锋一生的政治信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种信念贯穿雷锋的一生,成为他工作、生活的标尺[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高校承担着全面育人的重要任务,雷锋精神是育人资源的精神之钙,全方位宣传雷锋精神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雷锋始终践行“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坚定理想,这是他的精神追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自觉以雷锋精神作为道德标识、精神标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传承雷锋精神是历史号召,更是现实映照。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学雷锋、做好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邓小平同志曾为为雷锋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1990年,江泽民同志为雷锋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继续高举学习雷锋精神的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雷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学习雷锋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一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新时代高校育人应遵循主客观规律,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雷锋精神,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理想信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雷锋同志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然发挥其价值培育功能,讲清楚雷锋的至上追求、理想信念,这正是当代大学生锻造自我的着力点,对于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有重要影响。
二、以道德教化提升育人的理性追求
雷锋精神蕴含着丰富而高尚的道德理想,包含着一系列道德规范,如爱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护公共财物,热心社会公益,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这些都是新时代需要继续传承的基本道德理念,涵盖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在立德树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大学生成人过程中需主动接受的道德教化。
雷锋精神充满着丰富璀璨的人性光芒,折射出大爱大德。雷锋虽然出身平凡,却造就了不平凡的人生;雷锋虽然做的都是平凡的事,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平凡的精神。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事做好人”的道德形象既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形象,又与周公“敬德”、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等道德形象相符,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典型形象。
雷锋同志毕生以服务人民为价值追求,在人格修养上坚守“不负人民”的初心,践行“人民利益大于一切”的崇高理想。高校承担着教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高校教师应立足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中,发挥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将道德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以工作责任增强育人的目标意识
雷锋同志一生不断践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品质,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生动诠释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堪称模范[2]。雷锋埋头苦干,不畏辛苦,真正践行了“俯下身、埋下头”的优秀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的关键课程,不能丢掉弘扬雷锋精神这一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因此,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必须以雷锋精神为价值引领,以向上向善的道德情操为规范和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共同的价值遵守。雷锋在普通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平静的生活里,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去完成,一点一滴去奉献。向雷锋精神看齐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应不断开展雷锋精神学习教育,推动雷锋精神入脑入心,积极传承雷锋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系统工程,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理想信念、道德教化、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资源。立德树人与雷锋精神是有机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应成为连接雷锋精神与思政课的纽带,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把雷锋精神的本质讲深、讲透、讲活,从而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
高校思政课改革离不开话语力的创新,而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围绕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从多元要素上持续发力,包括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等方面,打通各个要素之间的壁垒,注入流通活力,让思政课活起来。高校应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厘清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痛点、堵点,以理论生产能力、学术原创能力、话语表达能力、话语应用能力为基础,梳理分析学生的现实诉求,立足学生成长的新特点、新环境,凸显雷锋精神育人的鲜明指向,将雷锋精神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推动课堂创新,用雷锋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弘扬雷锋精神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基金项目:青岛黄海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五教’循环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1SZ02);青岛黄海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一体化视域下习近平历史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以山东部分学校为例”(课题编号:2022SZ01)。
参考文献:
[1]黎海波.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J].党建,2023(3):34.
[2]国佳.以雷锋精神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1):111-112.(作者:青岛黄海学院 袁莹雪 李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