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文化自信对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可以从高校、社会和家庭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他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长志气、硬骨气、厚底气,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路径探讨如下。
一、发挥高校主体性作用
第一,高校文化教育课程。从文化教育内容和文化教育形式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育内容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还应遵循教育规律,利用年级、性别和文理科的不同优势,针对大学生开展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此外,教育内容不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跳出传统圈层,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作时代佳作。另一方面,教育形式应结合新科技和新媒体,以教师为主体或者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课堂;开展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开展实操性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传统工艺制作过程的同时开展目的性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令学生真正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高校文化教育环境。从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的营造着手。一方面,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可以从学校的雕像、横幅、宣传栏、名言警句及校园文化厅等方面进行。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伴随着大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不论是在休闲娱乐时,亦或是在匆匆赶路时,都可以在不经意间走进大学生的眼里、进而走进大学生的心里。物质文化环境作为无声的老师,给予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营造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重要历史名人与历史事件的研讨和纪念活动,还可以从增设传统的文史哲艺方面的社团、发起重要纪念日的校园活动、传统文化的知识竞答、校歌校训的演唱比赛、党徽团徽校徽的端正佩戴等等方面进行。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响应,师生拧成一股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二、发挥社会濡化教育作用
第一,社会制度及政策保障。政府应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向善向美的社会文化氛围。针对“审丑”文化、低俗文化等不正之风给予重拳打击,以制度和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制定相关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比如鼓励哲学、社会学、艺术学工作者用心制作体现中国气派的作品,鼓励科学技术工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技、融入产品之中,提升产品的价值,彰显中国力量。
第二,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学习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文化实践层面,可以组织大学生在社区或者周边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活动,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敬老爱老”“帮助弱势群体”等传承中华美德的活动。实事求是,令大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感悟中华文化,滋养文化自信。
第三,社会文化环境熏陶。高校应组织学生定期参观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让大学生亲眼见证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物、亲耳倾听历史长河中发生的那些故事、亲身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发挥家庭基础教育作用
第一,良好的家风。家风包含家德、家规、家训等内容,良好的家风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热爱祖国、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往往是由父母口耳相传传授给我们,家规和家训一般训诫我们要秉持什么样的处事原则,个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遇大事而不惊,处慌乱而沉稳的自信,是良好家风馈予个人的。
第二,良好的家教。榜样教育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勤奋勇毅的榜样,父母不应在规劝孩子读书学习的时候,自己却在一旁游戏娱乐。此外,中国的打压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在学生进步的时候,家长应给予适时的鼓励,不断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战略任务。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趋势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不断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作者: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玲玲 侯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