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三晋文旅

让绣娘的针线活变成真金白银

——记晋式刺绣非遗传承人王美萱

  • 图为正在刺绣的王美萱

  • 图为王美萱作品

  •   山西民间刺绣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晋南刺绣、忻州刺绣、代县雁绣、繁峙刺绣、高平绣活、上党堆锦、和顺牵绣、侯马刺绣……在山西农村,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会民间刺绣的人已渐渐老去,现在面临着断代,所以我想在我能力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教些学生,多带些徒弟。”
      “在申请省级非遗项目时,我选择了晋式刺绣这个名称,就是想把山西各地的刺绣风格特色融会贯通,形成山西独有韵味。”
      “让喜欢刺绣和有功底的农村妇女发挥一技之长,增加收入,让大专院校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设计创作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刺绣作品,引领潮流,发扬光大。”
      王美萱在言谈中,主题不离这三方面内容,这也是她现在在做,将来在做的事情。

    从北魏刺绣到晋式刺绣

      王美萱是大同人,自幼酷爱刺绣,每每见到绣品,总是爱不释手,在家族老人的引导下,开始潜心钻研刺绣,并且苦学艺人的精湛技术,她立志要独创自己的针法。
      王美萱拿出了姥姥做的三寸金莲鞋,还有给儿时的自己做的虎头鞋、棉手套给记者展示。“我姥姥刺绣活儿在当地很有名,我妈绣的毛主席像是我儿时最为深刻的作品,在几代人的熏陶中,我痴迷上这项技艺。”王美萱说。
      为将北魏年间的刺绣发扬光大,年轻的王美萱寻山访师,将山西的大好河山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先后创作出《云冈石窟大佛》《关公》《永乐宫侍女壁画》等地方代表作。
      千禧年,为了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技艺,王美萱离开了大同这片热土,到太原打拼新的天地。
      在省城,她接触了更多优秀的刺绣艺人,疯狂吸取养分,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风格。
      2008年7月,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美萱“山西省民间工艺大师”“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2010年,王美萱成为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20年,王美萱被确定为“晋式传统刺绣”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王美萱得意之作是她创作的大型作品《江山多娇》,作品长3500厘米,高35厘米,从立意、创稿、定稿到完成绣制,她和12名徒弟、同门师兄弟历时半年多,用了100多种深浅不一的线色去表达画作神韵,为刺绣作品中少有的宏幅巨作。这幅作品已被一位客商以52万元的高价收购。

    为乡村振兴授艺

      和王美萱约了三周,每次说定的时间都出现“意外”,原因是临时增加了培训任务。邀请她授课或者公益培训的有妇联、工会、学校等单位部门,区域涵盖太原周边的小店区文化馆、晋源区赤桥村,保德县、娄烦县等县区。从2017年开始至今,她培训的学生超过300人。
      “我在娄烦县培训的场次最多,也是效果最好的。在村里,我一住就是两个月,俨然就是一个娄烦婆姨了。有时候时间来不及,我穿着睡衣就站上讲台。”王美萱爽朗的笑声把晋北人的豪迈直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美萱表示,她授课不藏私,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能是基础,如何让她们认识到刺绣的匠心之美、传统之美、生活之美,以及蕴含的经济价值是拓开思维,提升认知的关键。”“我经常讲,要把你们手中的技能优势转化成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致富渠道,让刺绣慢慢成为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王美萱最得意的是她在娄烦培训的两个学生,目前也是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2019年娄烦县妇联组织的“娄烦县传统晋绣技艺创业培训班”上有个叫尹艳芳的学生,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她的太姥姥就是远近有名的刺绣巧妇,姥姥,母亲一直沿袭家传。在两个月的授课中,王美萱对这个既有基础,又有悟性的学生格外照顾。同年10月,在娄烦县妇联和王美萱的推荐下,尹艳芳参加了“山西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刺绣工项目的一等奖,奖金三万元。一时在当地产生轰动效应,原来她们看似平常的东西,真能变成真金白银,于是从事刺绣的婆姨们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如今,尹艳芳成立了“娄烦绣娘-妇乐坊”“二居委手工刺绣坊”,带领一批当地妇女奔向致富路。而王美萱在当地也有十几个绣娘为其代加工,每人月平均收入能达到2000元,还不耽误干农活、看娃。王美萱看到妇女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日子过得殷实,感到高兴,也骄傲。
      王美萱表示,她的想法就是培训更多人,让她们都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饭碗,也算为乡村振兴做出一份贡献。

    让创新引领潮流

      提及下一步的计划,王美萱举了个例子,她抖音关注的一个90后女孩,在一些大牌包包上设计创意刺绣,每年的营业收入能达到几千万,带动了整个县的经济发展,这个给她的“刺激”和感受非常深。
      王美萱比一般匠人的思维更为活跃,更为超前。于是,她把目光瞄向了大专院校,“大学的孩子们有美术基础,有激情,有创意,缺的是基础技能,如果让技艺和年轻的思维碰撞,就能产生创意。而一个好的创意是可以引领潮流的。”王美萱说。
      在她的工作室,正在尝试设计一些披肩。王美萱随手拿起一件设计好的九龙图案,这个图案摈弃了传统九条龙全景图案,用一个加入现代元素的龙头代替,十分受年轻人的追捧,此外设计的青铜器饕餮纹、佛手等也在做进一步完善。
      王美萱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把晋式刺绣产业化,目前,她已经申请5项知识产权保护,发表了《晋绣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等学术性论文。把设计和理念与高校学生相结合,把技术和生产与乡村妇女加工相结合,让更多人去了解刺绣、关注刺绣,接受晋绣。

    本报记者章大军 杨鹏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