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梗死的概念
你可能听说过“心脏病发作”或“心梗”的说法,这其实是心肌梗死的俗称。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负责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发生狭窄或堵塞,导致相应的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死亡)的过程。心肌梗死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胆固醇、钙盐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的隆起物)破裂后,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完全阻塞。心肌梗死也可能由于冠状动脉痉挛(由于吸烟、寒冷、情绪等因素引起的血管收缩)或栓塞(由于血液中的气泡、脂肪、胎盘等物质阻塞血管)而发生。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且严重的疾病,它会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跳骤停等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心肌梗死会造成高达10%的死亡率。因此,一旦发现心肌梗死的征兆,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最快时间内到达医院接受治疗。
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常见的动脉壁退行性变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和弹性减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如年龄、性别和遗传;另一些是可改变的,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饮酒、精神压力等。这些可改变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它们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三、心肌梗死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闷塞或烧灼样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不易缓解,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颈部、背部或上腹部等部位。胸痛通常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慌、头晕、昏厥等其他症状。但是,并不是所有心肌梗死患者都有明显的胸痛,有些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不适或无任何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这些无症状或非典型症状的心肌梗死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
四、心肌梗死的治疗
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心肌坏死的范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再通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肌梗死的基础和必需的治疗,目的是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脏负荷、预防心律失常等。常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如肝素、比伐卢定)、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他汀类(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这些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性进行选择和调整,同时注意监测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二)血管再通治疗
血管再通治疗是心肌梗死最有效和最紧急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尽快打开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流,挽救濒死的心肌。血管再通治疗主要有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种方式。
溶栓治疗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使血栓溶解,恢复血管通畅的方法。溶栓治疗适用于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个小时内进行,越早越好,最好在发病后3个小时内完成。溶栓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或救护车上进行;缺点是有可能带来颅内出血的副作用,还会带来过度灌注、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在X线下将导丝和球囊导管送入闭塞的冠状动脉中,通过扩张球囊使血管扩张,再放置支架以维持血管开放的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用于STEMI和N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个小时内进行,最好在发病后90分钟内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点是成功率高,达90%以上,并且出血并发症较少;缺点是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和设备,只能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
(三)其他辅助治疗
其他辅助治疗是对于药物治疗和血管再通治疗无效或不适合的患者的选择,包括心脏起搏器、自动体外除颤器、左心室辅助装置、体外膜肺氧合等。(作者: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 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