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1版:百家争鸣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扩宽了视野,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学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主动接收外界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因这些信息资源良莠不齐,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交往、思维、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因此,生活在信息量巨大的新媒体时代,如何高效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适应新时代、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新媒体;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其互动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应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也可以使自己的个人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灵活的教育载体,丰富了教育方式,也拓宽了教育空间,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时代。

(一)新媒体时代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教育平台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在新媒体信息传播和交流技术的背后有强大的网络系统作支撑,其大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传输形式和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吸引着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的接收多种信息,成为了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主动地传播正确思想、理论与政策,把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二)新媒体时代为理想信念教育扩大了受教育群体

  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之一,和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凭借着新媒体的巨大优势,信息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具体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随着受教育者的增多,年龄结构的层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不同属性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相互融合并共同影响着教育体系。新媒体信息的网络化格局弥补了传统教育因受条件限制而导致的信息呈现不全面不及时的缺陷,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以上的特点和优势,加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专业背景,提供多样化的新媒体网络教育资源,以实现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潜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传递的无限可能性,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时空维度,实现教学信息的系统化和全面化。

(三)新媒体时代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时间的合理利用

  新媒体传播具有即时性这一特点,这易于我们改进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因为花费在一个地方的时间多了,那花费在另一个地方的时间就会相应的减少。因此基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需要树立一种从大学生手中争夺时间的意识,通过利用各大媒体平台,实时发布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大学生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对于那些思想敏锐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面对西方一些价值观念利用互联网的强势传播,不乏会出现盲目崇拜的现象。由于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有所欠缺,“能吃苦,肯奋斗,敢担当”的责任意识浅薄,让一些青年产生了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追求的思想,使大学生原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动摇,从而造成道德滑坡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错误思潮的涌现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进行,错误思潮的涌现无疑会使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受到攻击。在传媒领域,我们应特别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新媒体虽有千般好,但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有些别有用心者以现代网络媒体传播为中介,通过各种方式向大学生灌输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其他错误理论,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相关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尼尔·波兹曼在其代表作《娱乐至死》中,批判了美国电视传媒出现的娱乐化现象。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自觉不自觉地会受“泛娱乐化”的影响。首先,传统课堂和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开展教学是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并没有变。在“泛娱乐化”受众群体中,实现人生理想更多的是指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很容易被忽视,呈现出理想片面化的特点。如何处理好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课堂中巩固理想信念教育基础功能和权威地位是现阶段教育者仍然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理想信念教育是以培养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为重任,当前社会“躺平”“摆烂”等处世方式盛行,这种不良风气并非当代青年应有的态度,也会对奋斗中的当代青年造成消极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中蕴含的崇高价值有时会被新媒体平台泛娱乐化的传播,正面的价值取向被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所遮蔽,这种“泛娱乐化”现象,不利于新时期青年的成长,更不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欠佳

  新媒体平台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领域,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的特点。在这个平台上,热点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引导公众舆论的方向。若能够在公共领域进行有效的探讨,这对政府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增进政府决策的认同度,提高政府管理与运作的效率。然而,在这些平台上讨论群体事件时,便很容易引发不同观点的对立,导致观点的难以协调。对于难以判断是非的问题,人们很容易被带偏,立场摇摆不定。特别是对于那些政治敏感度不高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可能轻信某一方观点,导致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偏离理想信念的主流价值方向,从而无法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三、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

  在新媒体这一虚拟网络世界里,意识形态斗争依然激烈,仍应引以为戒。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无论我们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亦或是受教育者角度,都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从而达到新媒体语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一育人目标。

(一)健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对于保障新媒体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应加深对新媒体功能与发展的理解,辨证地分析与对待新媒体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新媒体传播的产生代表了社会传播媒介在不断发展变化,它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领导集体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还需要制定应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的预案。
  为了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建立和完善舆情分析机制。当学生舆情与议题出现偏差时,应适时予以引导端正,避免错误的舆情扩大。同时,要建立校园舆情突发事件处置机制,以提高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达到传统课堂与新媒体均衡发展

  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泛娱乐化现象,高校思政教师应掌握新媒体与传统课堂的均衡发展。既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主阵地,又要在新媒体平台上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新媒体能更好地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服务。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网络技术,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教学进度,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使同学们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拼搏的精神品质,有助于理想信念的确立,激励学生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浪潮中去。

(三)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筛选运用媒体信息的能力

  要加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增强高校师生面对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生产等应对能力,以及运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首先,应提升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在新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主动学习和运用新媒体相关技能,打造一支能适应新媒体环境、能够实现自身整体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课程培训等方式,持续提升、更新思政教师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其次,要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强烈的新媒体学习氛围,以调动教师对学习的积极性,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良莠不齐且信息量巨大,而在它们背后有着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某些信息所携带的不良思想倾向与错误思潮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学会甄别,学会独立思考,以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新媒体环境。校园是新媒体育人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获取并使用新媒体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校宣传部门可以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让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如开展辩论赛、邀请新闻媒体及专业人士举办讲座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编写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干部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3.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作者: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贾凯琪 毛雅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