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三晋文化

王家大院宅名闲谈

——“司马第”因何俗称“妖怪院”

  • 司马第之伫月亭

  • 传家一篇司马训

  • 课子数卷邺侯书

  •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民间故宫”的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堡墙巍峨,栋宇连辉,建筑装饰精雕细琢,庭院居室富丽堂皇。在这些数量众多,布局规整,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院落中,有一座位于恒贞堡二甲西巷名叫司马第的宅院,以其在当地民间由来已久的“妖怪院”俗称至今仍令人好奇。游客至此也为其俗称而诧异。
      在这座院落大门一侧的墙壁上,设置有此院的简介标牌,其内容为:“司马第,又名司马院,俗称妖怪院,是十五世侯铨州同王寅德的宅院。其布局曲折多变,紧凑合理,四座院落主题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观月楼既可观星赏月,又可看家护院。”顾名思义,这是一座以官职命名的宅院,属于一座官家宅第。“司马”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西周时是国家军事行政机构中负责管理马匹、军务的重要官职,至唐代仍是州一级的主要官职。宋代以后“司马”之职地位有所下降。到明清时已无“司马”一职,此时的“同知”被士大夫雅称为“司马”。“同知”是明清时期的一个文官官职名称,属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院主人王氏十五世后裔王寅德为候铨州同,故此院被称为司马第,门额上有清代“司马第”门匾留存。
      而此院在当地民间的“妖怪院”传说,则是源于清代文学家、教育家、戏曲家,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礼部员外郎的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人士徐昆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为王寅德之子王璋字季玉所作的一篇人物传记《王公季玉传》。时年,徐昆已74岁,王季玉已辞世十余年。
      徐昆生于康熙五十四年,而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正好于此年去世。相传徐昆为蒲松龄转世,而他自己也曾以蒲松龄再世自居。徐昆才美学富,能文能诗能作曲。著有《柳崖外编》《雨花台传奇》《柳崖诗抄》,《中国近代戏曲史》有其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自序。徐昆字后山,号柳涯,别号啸山、柳涯居士,而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徐昆先生的《柳崖外编》是与《聊斋志异》齐名的传世名著,清乾隆间被誉为“后聊斋志异”。因此徐昆在《王公季玉传》一文,继承蒲松龄塑造花妖狐魅形象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的风格,采用他惯用的具有妖仙元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以能够与妖仙相逢、相伴,能够与妖仙欢娱、嬉戏来表现王季玉历练修养所达到的超凡境界,凸现王季玉令人羡慕的声誉和脱尘忘俗、高山仰止的个性风采。
      神仙、妖怪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见不到的,都是源自人们的想象,用以寄托其思想情志。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神”出现的最早,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人们把本来无形的“神”以“妖怪”的形象给具象化了。动植物具有了神的能力,可演化为仙,可演化为妖和怪。随着道教和佛教盛行于大众,神被逐步边缘化,而仙成为了神话故事里的主角,一些妖怪也被赋予了仙的地位和功能。尤其是后来出现的神话小说和志异小说,一改中国文化长期的妖怪等同于祸害的观念,赋予妖怪祥瑞、向善、友好、正直,集仙的本领和人类美德于一身的形象。提出妖即是仙,仙即是妖,妖仙相通的文学创作理念。
      徐昆在《王公季玉传》中详细描述了王季玉在月朗风清之夜,于庭院妖仙相伴,人仙共乐的情景。王季玉“嗜酒善琵琶,养一鹿于小圃间,风恬月朗,率弹一曲,尽一壶,少顷则放鹿,看其仙轶之状。其圃中有妖,时见人形,季玉独以琵琶酒樽对之不少变。余省试过宿其间,季玉不言也,夜半忽有声自北来,初如虎啸,循墙渐亭栏,少刻将亭上小几悬空中,如转蓬随所转绕之,歌俚曲良久,乃大笑而去。星夜月明,余自窗隙窥毕问季玉,季玉曰:‘此吾圃中作伴之妖也,不言以试吾弟气度何如,久观乃询吾可人哉’?遂共笑乐。趁月明共酌亭间,至日出乃罢。”其实这段文字描写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实属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手法。
      从徐昆《柳崖诗抄》中的“登王屋顶”几句诗句,即可体会出他采用这种创作手法的意义。“结庐索向清虚住,住久定可逢真仙。”“挥之仍复落世网,学仙还待五百年。”在徐昆看来,学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练过程,如果能够达到与仙相逢、相伴,相欢娱的程度,就说明其修为超越了平凡与平庸,进入了一个普通人望尘莫及的高远境界,令人仰慕,受人崇敬。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学仙就是砥砺品行、修己明德,追求非凡卓越,与仙相逢、相伴,标志着修养和德行超越凡尘俗境。其实早在屈原的《远游》诗,以及以后的历代诗文里多有以学仙、逢仙、登仙以寄情高洁纯粹,抒怀不染一俗一尘的意象表达。
      王季玉与徐昆相识于雍正十一年(1733)参加平阳府(今临汾市)童子试即府试之时,那时,季玉21岁,徐昆18岁。每场考试他二人都是并列第一名。因此同时拜见了主考大人,深得褒奖并授以读书之法。各地童子一致公认王季玉有“过目不忘,才神思飘,玉树临风”之风范。自此王季玉和徐昆成为莫逆之友。
      徐昆在《王公季玉传》中写道:“季玉诣郡会必造余家,余省试过灵邑,亦必枉道至静升而后快。”后来王季玉更加好读古书,遍览群经,能记人所不能记,如骚、如选、如诸子、偶举其端,则可诵读数千言,虽老儒亦服居下风。后来,闯荡商海的王季玉与徐昆相聚于京师,徐昆陪王季玉入东华门、瞻仰宫阙。王季玉或气壮豪神,或恭顺谨慎,实有儒雅磊落之度。
      久长的友情,徐昆打心眼里对王季玉这位亲如兄弟的挚友,率真的为人处事、超群的学识才能、卓越的品行操守,钦佩有加,奉为能与仙人相逢相乐的楷模。
      正可谓得道可逢真仙,传记咏歌美名。

    王铁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