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古文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是帮助视障学生打开祖国医学宝库大门并对其进行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针对视力障碍学生的医古文教学,需要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融合渗透医学知识、教学评价多元化、合理应用无障碍技术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持续提升医古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视力障碍、职业教育、医古文、教学实践
医古文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文献语言规律及特点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属于历史语言学课程。学习医古文,使学生在学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文意理解等基本技能,从而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笔者结合医古文课程特点以及视力障碍学生实际学情,对医古文教育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条医古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首先,视障学生以耳代目、以手代目的特点决定了普校教材并不适合视障学生。其次,特殊教育职业院校视障学生学情复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差距大,视障程度各异,且有相当部分学生因视力障碍原因在心理上存在障碍。再次,盲文是一种拼音文字,通假字、同音字对于视障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加上医古文晦涩难懂。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结合视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讲”故事为主,选择基础中医理论和经典医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分层设计,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逐层递进:第一层,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掌握重点词汇、语法句式;第二层,由点及面,是对句子、段落和全文的理解;第三层,补充、拓展相关的文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文以载道,医古文的人文特征显著,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提升效果
针对视力障碍学生的特殊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线上教学期间,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法应用已十分普遍,打破了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但在授课中存在课堂纪律无法保证,师生、生生互动相对较少等问题。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面对视力障碍学生,通过制作“好听”的多媒体课件,讲作者生平经历、讲文章中成语典故,面对面授课中无形的思维、情感互递以及课件中穿插的声音紧抓学生注意力,最大程度保证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课件的“读屏”,使视障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分享慕课学习方法,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通过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兴趣化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学习初期,引导帮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中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设计一些有趣的医学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有效教学设计著称的BOPPPS教学模型,即导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高校所推崇的教学模型,可适当结合实际学情进行融合借鉴,提升授课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三、融合渗透医学知识,专业基础相辅相成
多数学生学习针灸推拿,都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和手法锻炼上,对于视力障碍学生而言,更是希望尽快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相当部分视障学生是就业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学校学习,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是十分渴求的。医古文作为专业基础课,以讲授文理为主,兼顾医理,专业知识和文理知识相互渗透。首先,在人物传记篇的教学当中,讲述大量经典医案和人物医学思想,和中医基础知识内容相互呼应,讲述医案故事,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医的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科,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其次,在经典医籍序篇的教学当中,《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素问注》《类经》《外台秘要》等著作都是学术价值极高、影响力极大的医学典籍,例如《伤寒杂病论》确立六经分证和辨证施治的诊疗原则,理法方药有机结合,成为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黄帝内经》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医古文作为工具书,引导学生走进承载千年中医文化的古医籍当中,通过讲解“文”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吸收“道”,使学生认识到医古文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再次,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等课文的教学当中,中医知识的比重非常大,文章阐述作者“祛邪所以扶正”的论点,力驳庸医滥用温补的谬论,论述汗下吐三法的理论根据,集中地反映了张从正的学术思想。在授课时,可加大互动频次,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们自由分享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医学知识对课文进行补充,体会医古文和专业课程之间同生共存的关系,同时提升视障学生学习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评教评学教学相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古文就是“器”,就是打开祖国医学宝库大门的“钥匙”。学习医古文的目的是增强阅读理解古医籍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发展我国医学事业。因此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能局限在期末的总结性评价当中,更应侧重于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综合表现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单元测试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融合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互动评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的情感水平和价值观等做出评定,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并及时分析教学情况、做出调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差异性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好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积极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相长。
五、合理应用无障碍技术,组建音频资料库
在融合教育大背景下,针对视障学生和普通学生同时授课的情况,要有所“偏心”教学效果才能达到相对的平衡。积极应用无障碍技术,改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借助盲文教材、语音软件、辅助阅读器等工具,满足视力障碍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平行运动路径,方便视障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以及日常活动。组建音频资料库,上传所学课文的原文、翻译、重难点总结以及课外学习阅读文章,充分利用视障学生的听觉优势,随时随地多听多记。在视障学生中设立一名学习委员,课堂中在讲述语法句式、词类活用等重难点知识时安排其进行录音,课下上传至音频资料库,方便课后进行总结回顾。
随着国家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特教特办,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医古文课程教学更需要教师结合当前新课改背景以及中医发展现状和前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学生营造更为多元化、趣味化的学习环境,让医学知识入脑入心、知行合一。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事业。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在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使残疾学生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2.
[2]卜菲菲,黄辉,王鹏.BOPPPS教学模式下的医古文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5):152157.
[3]周路红,王蓓.医古文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中医教育,2017(36):51-52.
[4]周峨.论医古文教学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J].中医教育,2019,38(5):63-65.
[5]刘雁.提高盲校医古文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8(11):55-57.
[6]李新玉.卫生学校医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一以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7]段逸山.医古文[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王育林,李亚军.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作者: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