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三全育人”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针对某些新兴培养教育模式,如水利特岗生的思政教育培养,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水利特岗生可有效解决水利基层单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两大难题,具有“专”“精”“特”“新”四大特征。作为新兴培养模式,存在全员育人理念还需进一步深化、全过程育人执行还需进一步贯通、全方位育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通过明确“三全育人”目标,借助教师思政、学生思政、环境思政实现“三全育人”。培养新时代水利特岗生,可以有效补齐水利特岗生思政教育中出现的短板,助力水利事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水利特岗生;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我国高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运用“三全育人”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我国“三全育人”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针对某些新兴培养教育模式,仍然需要开展深入思考。
一、水利特岗生的四大特征
《湖南省水安全战略规划(2020-2035年)》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思路和提纲,并创新开展水利特岗生五年培养计划[2]。水利特岗生计划为湖南省水利厅联合省内水利专业高校推出的水利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有效纾解了基层水利人才“引不进”和“留不住”两大突出难题。这一培养模式将成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推动湖南水利高质量发展,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支撑。为做好现代水利发展新型人才支撑,高校作为这一项目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可以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对水利特岗生做好思政教育,而针对水利特岗生“专”“精”“特”“新”四大特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做好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一)水利特岗生“专”业化发展
水利特岗生的培养,会根据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设置,按四年本科或三年专科学制进行定向培养,注重专业导向,确保培养质量。在水利厅的精心组织下,相关高校整合教育资源,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严进严出”的人才培养平台。进入最后一学期,高校会将学生分派到相应基层单位到岗实习,提前进入角色,开展工作,培养一批更加靠近基础专业、适应岗位需求、放眼当地发展的专业化队伍。
(二)水利特岗生“精”细化招录
水利特岗生计划从2020年起,计划连续5年免费为基层定向培养水利特岗人员2500名,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到2022年7月,已招录999名水利特岗生[3]。2023年计划定向培养招录300人,4年来,形成千余人办学规模[4]。基于湖南省每年40万毕业生的庞大数据,可以说,这是一批更加精细培养、整合教育资源、精准对接发展的队伍。
(三)水利特岗生“特”色化发展
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水利特岗生最大的特色就是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录取的考生多为物理类高中毕业生,学生具有较强的理工科思维,同时拥有当地户籍,对当地人文环境、水文环境比较熟悉,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就业稳定性,亦可满足学生毕业后报效家乡的需要。在读期间,根据工作岗位需要设置专业,除享受其他在校生同等待遇外,免缴在校期间产生的学费、教材费及住宿费。在最后一学期回到生源地,由当地主管部门分配岗位参加实习。可以说,这是一批更加聚焦人才培养、供需特征明显、协同地方发展的特色化队伍。
(四)水利特岗生创“新”性培养
水利特岗生是解决我国基层水利人才缺失难题的最新尝试,旨在培养“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水利人才。这一新举措非常有现实意义,对于基层水利工作压力的纾解和水利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人才保障作用,试行后,可以推广至全国水利系统及其他特殊岗位的培养。可以说,这是一批最新定向培养、具有全新面貌的新时代新颖化队伍。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水利特岗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全员育人理念还需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全体教职工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学生都要实施的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水利特岗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有待健全,这也是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保证。需要从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到各级各类职能部门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建立立体式和差异性的育人体系,进而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自我教育等功能,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6]。
通过近年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对水利特岗生的思政教育任务仍然向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倾斜,全员育人理念难以落到实处。这直接导致水利特岗生全员育人工作中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主力军中思政教育效果不佳。辅导员多为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缺少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对于新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有热情、少能力,有理论、缺实践。另外,有些专业教师在思政育人和专业教学中很难有效融合,这也导致课程思政效果并不明显。二是生力军中缺少工作热情。一些职能部门教职工主体意识淡薄,对水利特岗生缺少了解,对该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即便参与也往往只拘泥于形式;学生大多为物理类考生,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责任担当意识,而缺少对其“仰望星空”的情怀的熏陶。
(二)全过程育人执行还需进一步贯彻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教育教学全过程都需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融入课程、教材等各个环节,覆盖其成长成才全过程,从而形成全领域、全时段、连续性的育人实效。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往往重视开学与毕业两个环节,对中间的重要培养阶段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管理的衔接出现疏漏。这也导致了课程设置与实习岗位不适应,理工科课程占比较大,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载体不够丰富,缺少针对水利特岗生的专项培养,在思政教学内容同专业课融合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加之部分学生没有了就业压力,在学习上较为放松,在实习工作中不主动、难融入,这对水利队伍的建设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全方位育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高校应通过课内外联学、线上线下联动和校内外联建,实现立体式融合、浸润式互鉴的大思政格局。在实际工作中,协同联动存在缺陷,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联动联通的堵点没有打通,导致思政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在针对水利特岗生的思政教育中,暂未形成考核奖惩方法,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人员数量保障上没有达到要求。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水利特岗生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一)明确“三全育人”目标,培养新时代水利特岗生
在“三全育人”实践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7]。要立足当地水情、生源特点、学科模式、培养体系,在素质能力、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把好“方向舵”,当好“参谋助手”。要厚植人民情怀,将专业理论所学与基层工作所需融合起来,践行使命担当,在投身基层水利事业发展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实现学术报家乡、返家乡,在基层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共同推动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发力教师思政,倡导全员育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针对前文提到的种种问题,首先要打破所谓“主力军”“生力军”的界定藩篱。在全员育人框架下,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主角,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局面,打破历史惯性思维,迎接人员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其次,要聚焦教职工的专业性。因大多专业教师为理工科背景,人文精神有所不足,所以要精心培养和组织学习,提高自身思政水平。最后,要加强对水利特岗生的关注与了解。近年来,高校教职工“三全育人”意识已有较高提升,但是学生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尤其针对新兴的水利特岗生培养模式,更不能只停留在言传上,更需身教。
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增强学生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涵养道德情操,增强自我定力,让学生耳濡目染,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在基层工作中秉持信念和真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基层工作中追光而行[9]。建立更加完善的责任清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建立富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育人责任清单;在已有工作成果基础上,建立价值共享机制,将“三全育人”的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落实和运用到水利特岗生的培养中,建立适应水利特岗生培养的考核机制,将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培养和素质提升有效融入不同人员的考核方式和途径中,营造浓厚的全员育人热情。
(三)聚焦发力学生思政,做到全过程育人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水利特岗生实际需要出发,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引导两方面形成有效衔接。第一,对水利特岗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借鉴已有经验,依托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开展针对理工科的课程思政,在学习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掘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亲和力与吸引力,进而培养学生“知水”的基本素养、“爱水”的奋斗情怀,铸就“兴水”的时代责任。第二,将思政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将文化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10]。面对这一新兴教育培养模式,要把握时代性、增强创新性,聚焦文化认同,为培养合格的水利人才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深入挖掘专业相关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人文基石,以红色精神为力量源泉,以校史校情为发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立德树人,逐梦报国,实现全过程育人。
(四)聚焦发力环境思政,实现全方位育人
营造良好、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人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通过挖掘和树立水利特岗生中的典型,号召大家学习典型,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及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风气。同时,借助共青团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色,挖掘专业潜能,积极参与“挑战杯”等比赛,在比赛中实践专业知识,检验学习实践成果,建立学科自信,同时将“挑战杯”项目带到基层,与“三下乡”相结合,实现学术报家乡、返家乡,在“挑战杯”与“三下乡”融合中碰撞出青春火花,实现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高校‘水利特岗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21B09);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基层水利特岗生‘三特’思政育人模式”(21C02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颜学毛.湖南省水利厅为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J].人民之友,2021(Z1):98-99.
[3]中国政府网.省厅开展“新时代水利特岗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专项调研[EB/OL].https://slt.hunan.gov.cn/slt/xxgk/slxw/tzdt/202207/t20220728_27568927.html.
[4]中国政府网.2023年基层水利特岗人员招录政策正式发布[EB/OL].https://slt.hunan.gov.cn/slt/sltg/202306/t20230605_29370681.html.
[5]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 (18):6-9.
[6]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7]栾娜.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J].红旗文稿,2021(18):46-48.
[8]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9]贺梦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2306-21(09).
[10]麦尚文.以“同向融合”推进文化育人创新[N].光明日报,2021-04-02(08).(作者:1.长沙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 王学成;2.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喻玲娜)